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嬰靈,在台灣民俗信仰中,指因墮胎、生病或意外流產等原因而無法出生的胎兒,或是因殺嬰或意外,出生後夭折的嬰兒,他們的靈魂在死後會無法投胎轉世,保持如同嬰兒或幼兒的外形,成為嬰靈。民俗信仰認為,嬰靈會對他們父母帶來不幸,需要經由宗教儀式來進行超渡,使他們靈魂離開。嬰靈信仰的原型,一般認為來自於日本的水子供養觀念,在1970年代在台灣出現,傳播到中國與東南亞等地。嬰靈信仰盛行於宮廟與佛教寺院中,帶有佛、道混合的風格,這個信仰也影響到部份新教教會與天主教會。[來源請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1月2日) |
在中國明朝時,因存在殺嬰與墮胎與習俗,傳統佛教及道教在進行超渡法會時,會列入早逝幼兒,但沒有特別針對嬰幼兒單獨祭祀的儀式,也沒有發展出嬰靈的說法。
台灣的嬰靈信仰起源自1970年代。一般認為,1975年在台灣苗栗縣造橋鄉建立的龍湖宮,是台灣最早供奉嬰靈的寺廟[1]。部份宗教領袖,以及幾位據說擁有通靈能力的人士,如施寄青[2]、索菲亞[3]等人,皆認為有嬰靈存在,但在傳統主流信仰的經典中,關於嬰靈信仰有關的依據不多,在古代記載中,也很少提到有嬰靈說法。
至1980年代,台灣報紙出現大量廣告,宣稱可超渡嬰靈。學者認為,這與1985年台灣通過《優生保育法》有關。
在佛教中,如海濤法師及淨空法師等人,曾提倡過嬰靈說法。主張經由誦唸《地藏菩薩本願經》,或建立超薦蓮位來超渡嬰靈[4]。
根據佛教經典,當人過世時,會成為中陰,隨業力而投胎。印順法師認為,嬰靈信仰者引用的佛教經典《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為後世偽託,嬰靈信仰並不符合佛教教義,所謂嬰靈之說是父母因為罪惡感而產生的心理不安[5]。聖嚴法師也曾認為嬰靈之說,非正統佛教信仰[6]。
自宋朝之後,道教有冤親債主的說法,如《太上三生解冤妙經》中,有嬰兒形成冤魂,對父母不利的說法。但在傳統道教科儀中,沒有針對嬰靈超渡的儀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