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嫁妝一牛車》是一本由台灣作家王禎和所著之短篇小說合集,1969年5月由台北金字塔出版社出版,收入他1960年代陸續發表在《現代文學》、《文學季刊》的短篇小說。
嫁妝一牛車 | |
---|---|
作者 | 王禎和 |
本書以底層小人物為主角,描述在逐漸資本化的轉型社會中,價值觀、倫理觀與人際關係的改變,人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與現實妥協的痛苦、焦慮、懷疑與掙扎。全書收錄〈鬼.北風.人〉、〈快樂的人〉、〈來春姨悲秋〉、〈嫁妝一牛車〉、〈五月十三節〉、〈三春記〉六篇。正文前刊也斯〈雜談王禎和近作(代序)〉、〈關於王禎和〉[1]。
王禎和崛起於1960年代,適逢反共文學式微,新一代知識分子為求新求變,向西方現代化及文學藝術汲取資源的時代。1960年3月,台大外文系學生白先勇、陳若曦、王文興、歐陽子、李歐梵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現代主義。王禎和1959年9月進入台大外文系就讀,1961年3月在《現代文學》第7期發表〈鬼.北風.人〉,引起矚目,被視為文學生涯的起點[2],並受到張愛玲的欣賞。
1966年,尉天驄創辦《文學季刊》,這份起初引介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與藝術的刊物,逐漸關注起台灣本土現實,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等人在此創作了後來被稱作「鄉土文學」的小說。1967年1月起,王禎和陸續在《文學季刊》發表〈來春姨悲秋〉、〈嫁妝一牛車〉、〈五月十三節〉、〈三春記〉,〈嫁妝一牛車〉以反諷的「喜劇」描寫一個「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故事,小說混合台語、華語的書寫,於《文學季刊》第3期刊出時因校對的誤差,引起王禎和的不滿,故第4期重刊一次[3],可說是王禎和文學語言實驗的起點。
《嫁妝一牛車》是王禎和第一本出版著作,1999年被選入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34。 同名小說〈嫁妝一牛車〉曾被與呂赫若〈牛車〉並列研究[4],其語言風格亦成為討論焦點[5],被視為台灣鄉土文學的代表作[6]。
《嫁妝一牛車》1969年由金字塔出版社首次印行。1975年5月遠景出版社重新出版,刪去〈三春記〉,新增〈永遠不再〉、〈那一年冬天〉、〈兩隻老虎〉、〈小林來北〉四篇。正文前有舒凡〈「危機時代」的新反抗文學——王禎和「嫁妝一牛車」自選集序〉,正文後有王禎和〈後記〉,並附錄也斯〈感覺溫暖外的風塵——談王禎和的作品〉。遠景第五版新增尉天驄〈王禎和小說的現實意義〉與胡為美〈在鄉土上掘根〉兩篇代序。1993年9月,洪範書店重新排版印行,新增〈夏日〉一篇,原序文及〈後記〉均移為附錄[7][8][9]。
1984年,〈嫁妝一牛車〉被改編成劇本由遠景出版社出版,同年由張美君導演改編,由陸小芬(飾阿好)、陳震雷(飾姓簡的)、金塗(飾阿發)主演[10]。2001年,台灣電視公司改編為迷你影集,由劉議鴻導演,陳亞蘭(飾阿好)、柯叔元(飾姓簡的)、龍邵華(飾萬發)主演[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