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夷,中國古代中原人對其以東的東方部落的稱呼,最早可見於商代甲骨文與金文記錄中。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後世中國的「蠻夷戎狄」等詞,在上古時代並沒有貶義,像神話中射下太陽的后羿一方面是文化英雄,另外一方面也是干擾夏政的夷人。
許倬雲認為上古時蛮可化华,华亦可变蛮,因而夷狄和華夏并非完全對立而是有相互轉化的過程。[1]
夷在古代並沒有野蠻的貶義,還是意指「仁者」,如孔子曾抱怨若中國不能待還不如去夷人的地方,因此許倬雲推測「在廟底溝二期文化時,位於今日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居民,也許真的會羨慕山東地區的富庶生活與高文化水平」。[2]
由於周朝的封國制度其實是分封在各交通及戰略要地的城堡,而國則是指城圍護的駐防基地,周王室的號令只達城邑的“國”而城外即是鄉野,許倬雲主張國人(君子)与“野人”的差別是华夏与夷狄的区分,并無“君子”优于野人的文化意義。[3]
許倬雲認為,“楚秦吴越”是周人之“他者”。[1]
“夷”開始用來指代三韓、倭、沃沮等非漢族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