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街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平山街(英語:Tai Ping Shan Street),是一條位於港島中西區太平山山腰的街道,在荷李活道上環段與卜公花園之間平行東西走向的一條街道。太平山街以附近山崗「太平山」命名太平山街以附近山崗「太平山」命名,於1860年代落成。1894年,太平山街一帶爆發鼠疫,政府收購該區的樓宇拆卸,並用消毒藥水清洗街道。另外,政府於1950年代至80年代拆卸部分危樓及木屋重建。太平山街建有數幢宗教建築,包括建於1851年的廣福義祠。
太平山街沿途的建築物大多擁有999年土地租借權。
太平山街東起四方街與居賢坊之交匯點,西至普仁街,全長300米,是一條單線單向行車的直街,由東向西走向。太平山街分為東西兩段,但由於東段比西段高,所以中間有一條樓梯分隔,以緩和坡度[1]。
1860年代,大量移民湧入香港並聚居至此,華人商住區從太平山區擴展到砵甸乍街以西,於是政府便於太平山區一帶興建道路,而太平山街亦於該段時間落成[1]。除此之外,政府還出售大量土地,然後興建唐樓,妓院亦大量湧現。由於人口眾多,產生治安及衛生問題[2][3]。1894年,太平山街一帶爆發鼠疫,4個月內共令超過2500人喪生。政府認為太平山街樓宇過於密集而令鼠疫快速傳播,因此收購該區的樓宇,並實行清潔居所的措施,包括用消毒藥水清洗太平山街,並消毒民居[4][5][6]。
由於街內的建築多為木屋,太平山街1930年代至1980年代經常發生火災[7][8]。此外,政府於1950年代至80年代拆卸部分危樓及木屋重建[9][10]。
許多宗教建築坐落於太平山街。觀音廟建於1841年,廟內有港島現存最古老的觀音像,並開創「觀音借庫」先河[11]。廣福義祠建於1851年,以供奉地藏菩薩,並為死者提供殯葬服務和靈位[12]。另外,觀音廟和綏靖伯廟均於1890年落成[13][14][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