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朝鲜王朝似乎对清朝的建议不以为然,1882年,清朝协助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在条约签订前一天的5月21日,朝鲜官员李应浚(朝鲜语:이응준 (조선))设计了一种国旗方案,翌日,负责协助朝鲜缔约的清朝官员马建忠对朝鲜全权大官申櫶(朝鲜语:신헌)说道:“昨李应浚袖至旗式,似与日本相混,贵国旗式究竟何若,前黄参赞谓贵国宜用中国龙旗,以僕观之,似亦未安。”马建忠在否定了先前的中国龙旗方案后,又想出一种新方案,他说:“吾想贵国国旗,可用白底、青云、红龙,惟龙用四爪,暗示区划。何以区别?只在四爪五爪耳。青云者,亦取云从龙之意,君臣以民为本,故质用白色。”[11]但在5月27日,朝鲜方面以“红龙青云制造须费工”为由婉拒了马建忠的提议,并主张采用“红质中青白合成圈子”作为国旗,马建忠又建议道:“前议此事后,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极图,外周用八卦,则恰合八道之数。八卦纯用黑色为显,太极用半红半黑,旗外又缘以红色,何若?”[12]这个方案亦不见朝鲜采用。《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缔结前后中朝两国关于国旗方案的折冲是太极旗最早的酝酿,而李应浚设计的方案与现在太极旗相比只是无卦而已(因此被马建忠评为“似与日本相混”),被认为是韩国国旗最早的雏形。后来在美国发现的1882年著作《航海国旗帜(Flags of Maritime Nations)》发现了配有四卦的太极旗,一些学者认为是李应浚设计的方案,因此认为太极旗的实际创始人是李应浚。[13]
1882年朝鲜爆发了反日的壬午兵变,其后日本强迫朝鲜缔结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规定朝鲜须派使臣向日本谢罪。于是在1882年9月,朝鲜政府以锦陵尉朴泳孝为谢罪兼修信使,出使日本。临行前朴泳孝就国旗问题请示国王高宗,高宗授权朴泳孝必要时可制作并使用国旗。1882年9月22日,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号轮船上,朴泳孝、金玉均等参酌英国驻朝领事阿须敦(W. G. Aston)和英籍船长杰姆士(James)的意见,以太极四卦为图案,设计出了最早的太极旗。于是韩国国旗便在“明治丸”号上诞生了。10月3日(阴历八月二十二日)朴泳孝在给本国的报告中记录了太极旗诞生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