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赤鼯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赤鼯鼠(学名:Petaurista grandis)属于啮齿目的松鼠科,为台湾特有种。 头圆,吻部突出,黑色触须。体背为红褐色,夹杂黑色毛;头顶为黑色毛,腹部淡黄褐色。尾巴与体背同色,末端为黑褐色,具有飞膜。为台湾三种鼯鼠(白面鼯鼠、大赤鼯鼠、小鼯鼠)中体型最大。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10月13日) |
特征形态
- 头圆,吻部突出,黑色触须。体背为红褐色,夹杂黑色毛;头顶为黑色毛,腹部淡黄褐色。尾巴与体背同色,末端为黑褐色。
- 身长:头躯干长45~50公分,尾长46~49公分。
- 腕部软骨特化,可帮助皮膜撑开以滑翔。飞膜由前肢延伸至后肢踝关节。
- 体重:1,000~2,500公克。
- 齿式:门齿1/1,犬齿0/0,前臼齿1/1,臼齿3/3;全部的牙齿数为20颗。
生态习性
大赤鼯鼠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白天多半栖息于窝或树洞内,大致在日落后就离巢开始活动,直到日出前才回巢睡眠;叫声独特容易分辨。夜间观察时,由于夜行性动物的听力极佳,所以保持安静避免影响到它;此外,光线会影响大赤鼯鼠,光线太强、照射太久都会干扰它们的行动,因此切勿使用强光照射。喜好单独活动,活动范围2.5~3.2公顷。
大赤鼯鼠为树栖型的食叶性哺乳动物,叶片占取食比例七成以上,其中依次又以长尾尖叶槠(Castanopsis cuspidata) 、雀榕(Ficus superba)及里白馒头果(Glochidion acuminatum)最为常见[3],除了树叶及嫩芽,大赤鼯鼠也会取食果实、花苞、啃咬树皮以及食用少数昆虫等,也因高纤维的食物来源,使他们有膨大的盲肠及后肠。

大赤鼯鼠通常利用距离地面十多公尺的树洞为巢,它们会将树干腐烂部分挖除、啃咬,直到足够容身,树洞洞口直径约10公分至25公分,还会在巢内以细枝树叶等作为衬底[4],此外大赤鼯鼠也会利用鸟巢蕨、崖姜蕨等附生植物的基部,将蕨类中央清空后作为休息用的庇护所,此种行为除了台湾的鼯鼠,未见于亚洲地区其他同属鼯鼠(如日本大鼯鼠、印度大鼯鼠、巴基斯坦大鼯鼠[5]。
每年会有2个生殖季,分别在12~2月以及6~8月,怀孕期约45天,一胎通常只会有1个幼仔,出生时体重约56公克左右,大致上90天后断奶后,10~12个月即可达成体体型[6]。大赤鼯鼠由雌鼠单独育幼,幼鼠会与雌鼠同居数个月,曾有纪录雌鼠换巢时会将幼鼠叼在嘴上移动[7]。
滑行机制
俗称的飞鼠,其正式名称为鼯鼠,滑行是特有行为之一,它们常沿树干攀爬、在树林间滑翔、活动觅食。它们利用空气气流由高处向低处滑行,可滑行25公尺以上,其滑翔用的飞膜由前肢扩展至后肢之踝关节。鼯鼠以飞膜所形成之浮力和尾部控制方向,可滑行到较低处另一株树枝去休息或觅食。鼯鼠飞膜的分布和运动方式都和蝙蝠(唯一真正会飞的哺乳动物)完全不同,因此虽被称为飞鼠,事实上却完全不会飞行。
天敌与危险
大赤鼯鼠的天敌为台湾云豹、褐林鸮、赫氏角鹰、凤头苍鹰、林雕、大冠鹫等[8][9],除了自然的天敌之外,在人为因素之下,大赤鼯鼠也面临其他的危险。因为鼯鼠需要树林才能进行快速的移动,山坡地开发、道路的开拓可能对大赤鼯鼠造成族群岛屿化[4]与路杀[10]的问题。此外,人类饲养的宠物,也可能对大赤鼯鼠造成危害[10]。
分布栖地
大赤鼯鼠为台湾特有亚种。从海拔100公尺~2500公尺均可发现它的踪迹,但中低海拔较常见,高海拔地区较少见,多栖息于阔叶林及混生林的树冠顶层,是台湾分布最广的鼯鼠。 但如今中低海拔的天然林几乎已经被伐尽,使大赤鼯鼠被迫适应人造林的环境,还好它们的适应能力不差,所以即使在针叶林、人工混合林,甚至人工纯林里都有它们的踪迹。 不过,近年也发现,已适应人工林环境的大赤鼯鼠会啃剥树皮,使造林成效大打折扣。
捕猎文化
大赤鼯鼠是原住民传统上经常利用的猎物之一,除了可用于祭祖,对于猎人来说,鼯鼠在树上活动,被手电筒光照到时,会愣住不动,捕猎相对容易[11]。在过去工具较少的年代,据说为了能够看清鼯鼠动向,猎人必须站在较高的位置,利用月光捕猎[12]。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