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夏人,古稱有夏氏或夏后氏,也被稱為夏族[1][2][3][4][5][6]、夏部落[7][8][9][10],古代人群,主要活動範圍在今中國河南、山西至山東一帶,其領導階層為姒姓,以禹為始祖。為建立夏朝的主體族群,後為商朝所滅。可能源自东夷人、原始漢族或古越人,相傳漢族、百越與羌族皆為夏人的後裔,匈奴王室亦可能為夏人後裔[11]。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5年2月2日) |
根據春秋戰國時文獻,夏人以黃帝之子顓頊為先祖,至鯀與禹時,成為獨立部落。經由禪讓,禹繼承了舜,建立夏朝,故以禹為始祖[12]。夏人以嵩山為起源地,最早聚居於陽城[13]。
周人經常自稱「有夏」或「時夏」,春秋戰國時代,周朝在中原諸候自稱為諸夏。但周人與夏人的關係不明。戰國時代,魏國國君自稱夏王,為夏人後裔[16]。
在商代甲骨文中,曾發現禹,但目前尚未發現記載夏的字。日本學者高津純也分析中國古代文獻,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夷夏之分的爭論,夏主要用於周人自稱,但是在文獻中把夏當成是國名或王朝名稱,是在戰國時期才出現,如《公羊傳》與《穀梁傳》中未提到夏朝,但《左傳》中多次提及[17]。
傅斯年在〈夷夏東西說〉中提出夏人源自中國西部,居住在中國東部的東夷同時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徐中舒也主張夏民族源自羌人[4],他同時主張,中亞的大夏為夏人西移後建立的國家。冉光榮等認為夏人為羌族先祖[18],根據《吳越春秋》[19]的記載,夏人的始祖禹曾在西羌地區居住。
中國考古學家一般認為二里頭文化為其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徐中舒與翦伯赞認為仰韶文化為夏民族創造[5][20]。
郭沫若、胡厚宣等人認為,在被商朝擊敗後,夏人遷移到西北,建立了稱為土方的國家[2][3][6]。玁狁為夏民族後代[21]。
根據《史記》記載,匈奴相傳為夏人後裔[22]。學者呂思勉、郭沫若與何震亞等皆支持這個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余太山認為,以黃帝為共同先祖的部落,如陶唐氏、有虞氏、少昊、顓頊等黃帝部落其後向西發展,先形成陸渾與陰戎等部族,後成為月氏人與塞種的先祖。余太山推測這些黃帝氏族可能與吐火羅人、印歐人有關[23][24]。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認為中國古代有夏族與華族兩大不同族群,學者許倬雲進一步提出,夏族起源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中國西北地區,與居住在山西的華族,兩者融合,形成華夏族,為漢族的前身。劉學銚曾引用這個說法[1]。
中華民國學者羅香林認為百越為夏人的直接後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董楚平認為,夏人為百越族分支,北上中原建立了夏朝[25]。香港大學語言學者金鐘,經由語言學考證,認為百越族的分支北上,建立了夏朝。[2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