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童年》(法語:L'enfance du Christ),作品25,是法國作曲家埃克托·柏辽兹基於耶穌基督童年時,隨家人走避埃及的經歷寫成的合唱曲,並由作曲家自己負責作詞。該曲主要創作於1853至1854年間。而全曲還包含了此前在1850年開始創作的《入埃及記》(La fuite en Egypte)的合唱曲。全曲於1855年12月10日首演於巴黎海茲音樂廳,由柏辽兹親自指揮巴黎喜歌劇院(Opéra-Comique)的團員演出。
柏辽兹以「宗教三部曲」(Trilogie sacrée)來歸類該曲:第一樂章講述猶太的黑落德王為保王位,而要下令殺死所有猶太的新生嬰兒;第二樂章則是描述天使為聖家帶來了追殺令的警報,因此聖若瑟和聖母瑪利亞帶著耶穌逃往埃及;而最後一個樂章講述聖家逃到埃及的塞易斯,並獲以實瑪利人的家庭收留。值得留意的是,柏辽兹並非一個忠實教徒,創作此曲僅僅顯示了他對羅馬天主教的宗教音樂的讚許。[1]而這部作品當中,也有不少地方顯示,柏辽兹的創作,受其入門導師让·弗朗索瓦·勒絮尔(Jean-François Lesueur)的聖經故事神劇作品所影響。
《基督的童年》全劇的意念起源於1850年,當柏辽兹的朋友約瑟-路易·杜克(Joseph-Louis Duc)委託柏辽兹寫一部風琴曲《牧羊人的告別》(L'adieu des bergers),講述聖家和伯利恆的牧羊人告別,逃亡埃及的故事。而柏辽兹創作出了一首合唱曲,並在1850年11月12日,訛稱是17世紀作曲家杜克瑞(Ducré)的作品上演,反而獲得柏辽兹反對者的讚賞。一位夫人更說到:「柏辽兹絕對不能寫出,如這老杜克瑞的小作品,那般簡單而又可愛的作品。」[2]其後柏辽兹為男高音編寫了《聖家稍息》(Le repos de la sainte famille)的篇章,再加上序曲,便成為1852年發表的《入埃及記》,並在次年12月首演於萊比錫。首演相當成功,柏辽兹在朋友慫恿下,開始添加第三樂章,《聖家抵步塞易斯》(L'arrivée à Sais)。其後柏辽兹可能為求平衡,在《入埃及記》前加入第一章,《黑落德王之夢》(Le songe d'Hérode),全曲因而成形。
巴黎的觀眾和樂評人向來認為柏辽兹的音樂是相當奇異且刺耳的,因此柏辽兹的音樂很難獲得他們的好評。但《基督的童年》可謂取得即時的成功,巴黎除了兩位樂評人以外,各份報章都給予一致好評。部份人認為,這些好評是源於柏辽兹在該曲所顯示的比較和緩的新風格,但柏辽兹對此表示強烈否認。
在那部作品中,很多人想像自己可以偵測到我的風格和手法出現了劇烈轉變。這種觀點是毫無根據的。這個主題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溫和而簡單風格的音樂,明顯不是為了迎合他們的品味和理解力。時間可能有助這些風格的形成,但我相信二十年前的自己也會以同樣風格寫出《基督的童年》。[3]
該曲一直相當流行,且經常在聖誕期間上演,市面上也有不少錄音流通。
- 旁白(Le récitant,男高音)
- 聖母瑪利亞(La vierge Marie,女中音)
- 聖約瑟(Joseph,男中音)
- 黑落德王(Hérode,男低音)
- 以實瑪利人家庭的家長(Le père de famille,男低音)
- 一位羅馬人的百夫長(Centurion,男高音)
- 波呂多洛斯(Polydorus,男低音)
- 第一部曲:黑落德王之夢(Le songe d'Hérode)
- 第一場景:旁白:「搖籃之中…」("Dans la créche")
- 該曲並沒有任何純音樂序曲,而是唐突地由男高音旁白耶穌出生時,所在地的環境狀況。
- 夜間進行曲(Marche nocturne)
- 波呂多洛斯:「誰人正往此處來?」("Qui vient")
- 夜間進行曲(再續)
- 第二場景:黑落德王的詠嘆調
- 全曲的名段,這段悠長的詠嘆段,表達了黑落德王內心的絕望,講述了他倍受一個惡夢折磨,一個小孩將推翻他的王位的惡夢。此段柏遼茲也安排了長號作伴奏,如同《浮士德的天譴》中的魔鬼梅菲斯特的唱段一樣。
- 第三場景:波呂多洛斯:「主公」("Seigneur")
- 第四場景:黑落德王與巫師,黑落德王向巫師訴說夢境。
- 巫師開始猶太的求神驅邪儀式,柏遼茲寫下了一段短而狂野的7/4拍子舞曲。
- 巫師:「那聲音說出了真相」("La voix dit vrai")
- 巫師證實夢境將會成真,並建議他殺掉所有轄地上初生的嬰兒。
- 黑落德王:「好吧!」("Eh bien")
- 第五場景:伯利恆的馬糟
- 第六場景:天使合唱:「約瑟!瑪莉!」("Joseph! Marie!")
- 天使警告聖家逃往埃及,免受黑落德王的壓迫。柏遼茲仿效了高塞(François-Joseph Gossec)的《聖誕頌》(La nativité, 1774),安排後臺的合唱團代表天使。
- 第二部曲:入埃及記(La fuite en Egypte)
- 序曲,三拍子的賦格
- 牧羊人的告別(L'adieu des bergers)
- 聖家的稍息(Le repos de la sainte famille)
- 一段柔和的樂章,講述聖母瑪利亞、聖約瑟和耶穌在樹蔭下稍息。
- 第三部曲:聖家抵步塞易斯(L'arrivée à Saïs)
- 旁白:「三天以來…」("Depuis trois jours")
- 旁白描述聖家由伯利恆到塞易斯旅途上的各種艱難險阻。
- 第一場景:塞易斯城內
- 聖母瑪利亞和聖約瑟乞求有人收留他們,但他們的猶太人身份,導致沒有人願意收留他們。該段落的伴奏顯示了相當的痛苦。
- 第二場景:一戶以實瑪利人住家中
- 終於一戶以實瑪利人的家長同情他們,請聖家到他家中去。
- 以實瑪利家長:「偉大的上帝!」("Grand Dieu!")
- 以實瑪利家長:「看到你們一臉倦容」("Sur vos traits fatigués")
- 家長得知聖約瑟也是木工,便邀請他和自己一起工作,約瑟一家得以住下。
- 以實瑪利家長:「為好好結束這夜」(Pour bien finir cette soirée)
- 為兩支長笛和一部豎琴所作的三重奏
- 純音樂間奏曲,罕見的柏遼茲室內樂作品。對長笛和豎琴的應用明顯受夏尔·古诺的首部歌劇《莎孚》(Sapho)的影響,以塑造遠古的氣氛。
- 以實瑪利家長:「你在哭泣,年輕的母親」("Vous pleurez, jeune mère")
- 第三場景:尾聲
- 旁白及合唱:「啊!我的靈魂」("O mon âme")
- 科林·戴维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阿迪斯合唱團(Alldis Choir),獨唱家珍妮·貝克(Janet Baker)、艾利克·塔皮(Eric Tappy)、菲利浦·朗格里治(Philip Langridge),飛利浦出品
-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指揮里昂國立歌劇院樂團和蒙台威尔第合唱团、獨唱家安-蘇菲·馮·奧特(Anne-Sophie von Otter)、安東尼·洛夫·約翰遜(Anthony Rolfe Johnson)、何塞·凡·丹姆,Erato出品
- 查理·明希(Charles Münch)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合唱團,RCA Victor出品
- 夏尔·迪图瓦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及合唱團,迪卡出品
Memoirs pp.3-4; Cairns Vol 1 p.498
- David Cairns: Berlioz: The Making of an Artist(the first volume of his biography of the composer,André Deutsch, 1989)
- David Cairns: Berlioz: Servitude and Greatness(the second volume of his biography of the composer,Viking, 1999)
- Hugh Macdonald: Berlioz ("The Master Musicians", J.M.Dent, 1982)
- Berlioz: Memoirs (Dover,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