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亦称地科(地學),是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學,是行星科學的專門分支。各学科通常会以物理、地理、地質、氣象、數學、化學、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手上所戴的黃金飾品和鑽石,都是來自地球的礦產資源;蓋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來自地球;所吃的魚蝦,大都取自海洋;氣溫的變化影響生活甚巨;天體的運行,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因此,地球科學是一門很基礎、很重要的學科。地球科學的範圍很廣,涵蓋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和天文學等領域。地質學在探討地球的歷史與各部分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種礦學、岩石以及礦產的分布;海洋學在研究海水的運動、海水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及海底地形;氣象學在分析大氣的組成、構造和運動;而有關地球起源、太陽系的形成和天體的運動變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屬天文學的研究範圍。以隕石撞擊地球為例:高溫高壓撞擊地球的結果,勢必引起地形與地質的變化;飛揚在大氣中的粉塵微粒會遮蔽陽光,大氣和海水溫度因而降低。因此,看似簡單的天文事件,卻引起地質、氣象和海洋的變化,可見各領域關係密切、環環相扣。
學科特性
地球科學具有注重野外調查、時空範圍、強調地域特性和廣大的整合性,分述如下:
野外調查或觀測是研究地球科學的首要工作,調查岩層分布、記錄天氣變化、觀察潮汐起落和觀測星星、月亮、太陽等,都屬野外調查。經過詳細的觀察、分析、歸納,整理出地球科學的理論。所以,野外調查為研究地球科學最基本的工作。
有些大自然的變化,所進行的時間很長,影響範圍很廣。如果學者想在實驗室模擬自然界的現象時,便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他們常在戶外進行調查,所需要的時間,通常是非常久的。
地球科學探討事物所用的時空尺度範圍很廣,地表的天氣現象分秒之間瞬息萬變,所用的時間單位小至分、秒;而星球從誕生到滅亡的過程,則以數億年計,因此時間尺度從秒、分、時乃至數億年,皆有例可尋。而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礦物晶體中各原子間的距離較適合以Å來表示,但各星系的距離卻可遠達數百萬光年以上。可見,空間尺度所涵蓋的範圍也是近乎無所不包。
地球科學有非常強的地域性,例如臺灣由於位在第一大洋太平洋和世界第一大陸塊歐亞大陸之間,所以天氣變化多端。而中國大陆的天氣相對而言,便非常穩定。
地球科學是一門「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學科,舉凡人們腳下所踩的土地,分秒所呼吸的空氣,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海洋以及朝夕相處的星星、月亮、太陽、乃至整個宇宙,都是研究的對象。科學家用各種理论來研究地球,例如,數學幫助計算彗星的運動軌跡、氣團的移動和地震的規模;物理學用來研究地球的重力場、星體間的引力作用、鋒面或洋流的移動;藉由化學知識,可以分析岩石的化學組成;而生物學的原理,則幫助了解化石所隱含的意義,更進而建立演化的架構。所以地球科學是一門整合性的學科。
研究领域
地球科學中普遍將地球分為四個領域:岩石圈(地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 分別對應於地球的岩石、水、空氣和生命。 此外還包括冰雪圈(對應於冰),是水圈的一部分;土壤圈(對應於土壤),是岩石圈的最外層。
- 自然地理學,涵盖了地貌學、土壤學、水文學、氣象學、氣候學和生物地理學[1]。
- 地質學主要研究地球地殼(岩石圈)的狀態和演變,主要分支學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貌学、古生物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沉积学[2][3]。
- 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測量學主要研究地球的形状、受力,以及地球的磁場和重力場。地球物理學家探索地球的內地核、地幔構造以及岩石圈的地震活動[3][4][5] 。主要分支學科包括地球動力學、地磁學、構造物理學、地震學和勘探地球物理學。
- 土壤科学,涵蓋了地殼受到成土作用形成的最外層(土壤圈)。主要分支學科包括土壤學和土壤生態學[6]。
- 生态学,涵蓋生物相與自然環境間的交互作用。這一領域區別了地球科學與其他太阳系內的行星科學,地球是目前所知唯一擁有生命的行星。
- 水文学和海洋學(以及湖沼學)研究地球水圈中水的運動、分佈和質量,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地表水文學、水文氣象學、水文地质学[7]、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学。
- 冰川学,涵盖了地球上的冰(冰雪圈)。
- 大氣科學研究地表至散逸层(高约1000 km)之间的地球大气层。主要分支学科包括气象学、气候学、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
地球科學分支
地球科學分支與相關交叉學科。
- 礦物學(Mineralogy)
- 岩石學(Petrology)
- 沉積學(Sedimentology)
- 构造地質學(Structural geology)
- 古生物学(Paleontology)
- 地層學(Stratigraphy)
- 火山學(Volcanology)
- 地質年代學(Geochronology)
- 應用地質學(Applied geology)
- 同位素地球化學(Isotope geochemistry)
- 岩石地球化學(Petrogeochemistry)
- 水文地球化學(Hydrogeochemistry)
- 有機地球化學(Organic geochemistry)
- 勘查地球化學(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 宇宙化學(Cosmochemistry)
- 地球動力學(Geodynamics)
- 地震學(Seismology)
- 地磁學(Geomagnetism)
- 地電學(Geoelectrics)
- 地熱學(Geothermometry)
- 構造物理學(Tectonophysics)
- 勘探地球物理學 (Geophysical survey)
- 大地測量學(Geodesy)
- 物理海洋學(Physical oceanography)
- 海洋化學(Marine Chemistry/Ocean Chemistry)
- 海洋地質學(Marine Geology)
- 海洋生物學(Marine Biology)
- 氣象學(Meteorology)
- 氣候學(Climatology)
- 動力氣候學(Dynamic climatology)
- 應用氣候學(Applied climatology)
- 古氣候學(Paleoclimatology)
- 大氣物理學(Atmospheric physics)
- 大氣動力學(Atmospheric dynamics)
- 大氣化學(Atmospheric Chemistry)
- 太空電漿物理學(Space plasma physics)
- 電離層物理學(Ionospheric Physics)
- 高層大氣物理學(Aeronomy)
- 遙測學(Remote sensing)
- 空間資訊科學(Geoinformatics)
- 天文測量學(Astrometry)
- 天文物理學(Astrophysics)
- 天文化學 (Astrochemistry)
- 天文生物學 (Astrobiology)
- 行星地質學(也稱天文地質學)(Planetary geology)
- 天體力學(Celestial mechanics)
- 行星科學(Planetary science)
- 太陽物理學(Solar physics)
- 太陽化學 (Solar chemical)
地球生物学
- 生物地球化學(Biogeochemistry)
-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
- 生態學(Ecology)
- 地質考古學(Geoarchaeology)
- 地質微生物學(Geomicrobiology)
- 古生物學(Paleontology)
系統
- 地球系統科學(Earth system science)
- 系統地質學(Systems geology)
- 系統生態學(Systems ecology)
- 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