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制國令制國的行政机构被稱為「國衙(日语:国衙)」或「國廳」。而國衙的所在地,或是以國衙為中心形成的城區則稱為「國府」、或是「府中」。 在令制國仍被用作日本的行政區劃和地理劃分的基本單位時,無論是在正式稱謂還是民間慣稱中,都僅將令制國稱為「國」。20世紀時的日本人曾把國稱為「舊國」、「舊國名(日语:旧国名)」。
令制國列表国衙。朝廷对令制国的控制随律令制的衰落而逐渐崩溃,管理令制国的国守等职也随之成为無實權的虛職。但令制国的划分法一直沿用到明治时代。明治政府在明治维新初期曾对令制国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革。令制国的存在随廢藩置縣而消亡,目前仅作为歷史名詞存在。 本列表主表中的国名以及國
所领、荒地、牧场和海岸等。在律令制中,除允许私有的宅地、园地和垦田(日语:墾田)外,所领属于国衙领(日语:国衙領)或庄园的一部分,须向国衙(日语:国衙)或本所(日语:本所)缴纳年贡(日语:年貢)。然而,领主们在与国衙和本所的对立与合作中逐步加强了他们的支配权。所领除非因谋反等重大罪行而被改易或没收,否则
地头地头(じとう),是日本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在諸国莊園和國衙領(日语:国衙領)(公領)设置的地方下级官吏。主要职责為維護地方治安、鼓勵百姓務農、代本所(日语:本所)、領家(日语:領家)征收年貢(日语:年貢)。地頭職得抽取一定的年貢收益。 國地頭(日语:国地頭) 地頭代(日语:地頭代) 文治勅許(日语:文治の勅許)
國司山城國、攝津國、尾張國、三河國、遠江國、駿河國、甲斐國、相模國、美濃國、信濃國、下野國、出羽國、加賀國、越中國、越後國、丹波國、但馬國、因幡國、伯耆國、出雲國、美作國、備前國、備中國、備後國、安藝國、周防國、紀伊國、阿波國、讚岐國、伊予國、豐前國、豐後國、筑前國、筑後國、肥前國 中國(11國) 安房國、若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