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沙小學

香港小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喇沙小學

喇沙小學(英語:La Salle Primary School)是香港一所位於九龍仔喇沙利道的全日制知名男子小學,是天主教喇沙會在香港開辦的第三所學校及第一所小學;以學生人數計算,亦是全香港最大的小學。其所在地喇沙利道因喇沙書院而命名。因直屬關係,大部份畢業生都會升讀與其一路之隔的喇沙書院

事实速览 喇沙小學 La Salle Primary School, 地址 ...
喇沙小學
La Salle Primary School
Thumb
地址 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九龍仔喇沙利道1D號
坐标22°19′43″N 114°10′50″E
邮政编码lasalleprimary@lasalle.mysch.net
昵称LSPS
类型津貼(全日)
宗教背景天主教
隶属喇沙修士會
创办日期1957年9月2日 (1957-09-02)
学区九龍城區
校網:41
校監Tierney James Christopher修士
校長Rakesh Nair Chandni
副校长黃劉宇儀、李曹規琼、潘劉家欣
职员人数63人
年级小學1到6年級
性别
学生人数1,394人(2007年4月30日)
語言中文(英文數學科學科以英語教授)
校訓「信德、善行」
拉丁語Fides et Opera
直屬中學喇沙書院
電話號碼+852-23362609
传真號碼+852-23363153
学校网址www.la-salle.edu.hk
Thumb
关闭

校政管理

歷任校監

  • 百德 修士
  • Tierney James Christopher修士

歷任校長(半日制時期)

上午部

  • 彭亨利修士(1957-1984)
  • 馮文輝(1984-2002)[1]

下午部

  • 鄺明清(1958-1963)
  • 林修士(1963-1966)
  • 盧榮漢(1966-1974)
  • 雷惠銘(1974-1978)
  • 陳仲勉(1978-1998)
  • 黎朱慧芳(1998-2000)[2]
  • 鮑陳慧兒(2000-2002)

歷任校長(全日制時期)

  • 鮑陳慧兒(2002-2008)
  • 梁周嘉平(2008-2012)
  • 何侯純華(2012-2016)
  • Rakesh Nair Chandni(黎月兒)(2016-?)

歷任副校長

  • 黃劉宇儀
  • 李曹規琼
  • 潘劉家欣

歷史

創立

1957年前,喇沙書院在喇沙小學現址開辦第七、八班,即分別為現在的小學五、六年級。1957年9月,正式脫離喇沙書院成立喇沙小學,五、六年級各兩班,由彭亨利修士擔任創校校長,在任達27年。當時的校舍是喇沙書院的附屬建築。下午上課,上午為教育署借用。

1958年,校方收回上午使用權,加開了4班,上、下午共有8班。同年開始擴建。

第一次擴建

1960年6月28日,第一次擴建校舍完成,加蓋至16個課室。新建築仿照1937年舊校舍的設計,座落於舊校舍以西,並添加了額外的樓層。上、下午部各增至16班,合共32班,二、四、六年級在上午上課,一、三、五年級則在下午上課。學校並分長短週。

圍牆倒塌事故

1966年6月8日中午12時25分,喇沙小學面向界限街的圍牆在豪雨下突然倒塌,壓向巴士站,釀成6死16傷,死者中5人為中學生,當中一名就讀喇沙書院中四級。[3][4]

第二次擴建

1972年,校舍第二的擴建完成,增加至18個課室,並添加了大量設施,主要包括雷自強禮堂(通常作羽毛球場用)、兩個課室、演講廳(可播放電影)、圖書館、故事室、游泳池,和一座足球場,地下的雨天操場則分作籃球場和擺放乒乓球桌。校舍也為當時在香港辦學的喇沙會修士提供宿舍。學校再擴充至36班,上下午各有18班。

班級重組

1979年,班部改為小一、二、三在下午上課;小四、五、六在上午上課。

分拆為上、下午校

喇沙小學自創辦30年以來,即使課堂分開上下午兩節,以其他的標準來看仍然是一所學校。1987年,在當時的校監賴斐爾修士主持下,分拆成上午校和下午校。之後,喇沙小學經教育署批核,分成兩所學校註冊,共用同一座校舍,有不同的校長和教師。分拆計劃用了3年才完成(1988-1991年)。

近年發展

校舍重建

1998年,學校的管理委員會響應香港政府的全日制學校政策,開始計劃重建校舍,以配合全日制教學的需要。1999年政府批准重建計劃,立法會亦為重建批出撥款。重建計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2000年7月開始,於2002年8月完成。期間拆除了舊校舍的一部分,並在原來足球場的位置建造新的教學大樓。原來的游泳池則被填平,以改為臨時的足球場,直到第二階段。2002年9月,教師和學生遷到新的校舍,喇沙小學並在15年的分拆後,再次改制,成為一所有36班的全日制小學。第二階段緊接著開始並於2005年完成,拆卸了舊校舍餘下的建築物(1937年建成的舊校舍),改建成一座露天足球場和室內的一個游泳池,以及地下停車場。

重建計劃更新了整個校園,很多設施均超越一般學校的水準。其中在頂層有一個樓底高達十米,極為寬敞的禮堂,可容納2000人或分為八個羽毛球場。還有小教堂,25米室內游泳池和貫通全校園的電腦網絡。每個教室均設有電腦、實物投映機和視像放映機。這些特別設施共耗支四千萬港幣。由於新建校舍超越一般小學的標準,政府並不承擔這筆費用,必須由學校自行籌集。在家長、舊生、喇沙會和其他友好團體的合作下,舉辦了大大小小的籌款活動。款項最後成功籌得。

校舍重建時,拆掉了舊校舍的龜池,及包括聖母山在內的一些雕塑,並砍掉了操場上和停車場裡的多棵大樹,此舉在當時曾經引起一些不滿的聲音。

金禧校慶

2007年喇沙小學慶祝金禧校慶之際,亦適逢喇沙書院成立75周年,為此兩校聯合舉辦紀念活動,其中假座灣仔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校慶晚宴,除了讓眾多舊生聚首一堂外,當晚收益將會捐助喇沙教育基金為日後優化教學資源之用。 

發展方向

香港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推行了多項繁複的教育改革,由2001年起[5],開始接受小學申請轉為直接資助學校,部份傳統名校為了得更佳的營運資源及較大的收生自主權[6],紛紛轉為類似私校的直資學校,皆因除可獲得政府資助外,更可向學生家長收取每年由萬多至五萬港元的學費。在眾多名校當中,喇沙小學基於其辦學理念[7],並沒有申請成為直資學校。因為收生自主權較以往為低,在平衡學生高水平的學業成績及教學質素上,受到了來自政府方面的極大壓力,為了達到在2012年期限前,與直屬中學喇沙書院結為一條龍學校,校方做了多項措施,例如下放大部份課外活動的行政工作予家長教師會及其屬會,充分利用家長各方面的專長及資源,以求發揮「家校合作」的精神。而校方亦普遍得到家長方面的支持,因此喇沙小學的家長教師會頗具規模且組織緊密,而極大部份的家長及學生亦對學校有強烈的歸屬感。

知名/傑出校友

政商界
演藝界
文化、教育界
法律、體育界
醫學界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及網站

注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