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除阻音(英語:No audible release、Unreleased stop),是延迟除阻或除阻时听不到爆发的塞音,或者说是伴随着无声除阻的塞音。在国际音标中,无声除阻用一个右上方向的折角表示,置于塞音之后:[◌̚]。[1]
無聲除阻 | |
---|---|
◌̚ |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31A |
汉语
汉语中的客家语和粵語(部分客语方言和粤语方言例外,如连城话和东莞话)、闽语(如閩南語)的文读系统、部分贛語方言中的入声字的韵尾称为“唯闭音”,就是一种典型的无声除阻音,即以/p̚/、/t̚/、/k̚/为韵尾的入声字,韵尾辅音为无声除阻音,如粤语广府话[aːp̚]“鸭”、[paːt̚]“八”、[tɐk̚]“德”又如閩南語的[lok̚]”鹿”。在这些词中,韵尾辅音都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
现代标准汉语由于没有复辅音,也没有塞音韵尾,因此没有一个塞音存在无声除阻现象。
台湾南岛语族
在辅音丛中,开头的塞音变为无声除阻音是非常自然的语音现象,但台湾南岛语族中的大多数都有例外,辅音丛中的所有塞音都有完整的除阻过程。
越南语
英语
在大部分英语中,辅音丛中开头的塞音往往伴随着无声除阻现象。如doctor[ˈdɒk̚tɚ]。其原理是辅音丛中的辅音有相互交叠的现象,当第一个塞音除阻时,第二个辅音恰处于持阻阶段,因此听不到前者的爆发。在字、句末的辅音也會出現此種无声除阻現象。
非肺部辅音
除了常见的肺部气流音,塞音中的非肺部气流音也存在无声除阻的现象。如喌音(搭嘴音)的第二除阻。喌音有两个成阻点,例如龈后喌音,即口语中呼鸡的声音,前阻点是舌尖和龈后,后阻点是后舌面和软腭。发喌音时,先是舌尖松开形成内爆除阻,然后是软腭处的无声除阻。发喷音(挤喉音)的时候也是两处成阻,一是喉门关闭,同时上声道内例如软腭成阻。软腭处除阻后喷音爆发,然后喉塞无声除阻。[2]
參見
注释
参考书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