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古代典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語》是中國國別史之祖,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雜史類。記錄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之歷史。上起穆王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三家滅智(前453年)。
關於《國語》作者問題歷代存在争议,至今尚無定論。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1],其後班彪[2]、班固[3]、劉知幾[4]等都認爲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爲《春秋外傳》。[5]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如傅玄、劉炫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唐朝啖助、陸淳皆以為與左氏文體不類[6]。一般認為是集體創作,“定非一人所为”[7],清朝趙翼提出《國語》為“左氏持簡料而存之,非手撰也”[8]。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彙編而成。左丘明可能參與了其中的工作。
《國語》有多家註文,東漢的鄭眾、賈逵都曾注解《國語》,三國時魏的王肅、吳的虞翻、唐固、韋昭,晉的孔晁等也有註文,但多散佚,只有韋昭《國語解》獨存。
《國語》全書共21卷,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國語》敘事“繁蕪蔓衍”[9],常集中幾件事件,加以渲染,增添細節,不如《左傳》的文字簡潔洗鍊[10]。如〈晉語〉所記驪姬之亂、晉文公的流亡,都甚為細膩曲折[11]。先秦典籍中,《國語》受到的批評甚多[12]。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爲“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一般以為是當時贵族教育中的教材[13]。《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制和腐敗,《鲁语上》記魯太史里革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但因《國語》著重记实,思想表现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故较顯驳杂[14]。《国语·晋语》在全书二十一篇中独占九篇,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然《吴语》僅记夫差伐越和吳國灭亡、《越语》仅记勾践灭吴,因而有人称《国语》為晋史。
《國語》記事與《左傳》相同者有60餘事。《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其他還包括朝聘、飨宴、讽谏等重要事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