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377又稱“同溫層巡航者(Stratocruiser)”,是波音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產的一款活塞引擎長程客機,由四個活塞發動機提供動力,並採用雙層機艙。波音377亦是波音公司生產的最後一款四引擎螺旋槳客機,1947年至1950年間製造了56架。
設計與開發
波音377源於1944年在B-29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波音C-97運輸機,在B-29的下部機身上連接了一個更大的上部機身。1947年7月8日,波音377首飛。[1]
與波音307和B-29一樣,波音377採用了座艙增壓,改善客艙的搭乘品質。此外,波音377使用雙層機艙,上層(主艙)載客量介於55~100之間(全坐席),或配備28個臥鋪與5個坐席;下層則設有休息室和吧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的1944年,波音公司認為會有客戶對於豪華的大型遠程客機有興趣,因此先行投資開發了此機種。1945年11月29日,泛美航空成為波音377的最大啟動用戶,汎美以2,450萬美元的價格訂購了20架波音377。泛美在1930年末曾訂購過波音314,對於波音製大型長程客機有不錯的使用評價,加上波音在1945年初演示波音317從西雅圖工廠直飛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飛行能力,使汎美總裁胡安·特里普相信這筆投資將會有可觀的回報。
營運
1949年4月,波音377交付泛美航空正式投入營運。最初營運航線是舊金山至夏威夷,不久後就投入跨大西洋航線營運。同一年西北航空也加入操作波音377機隊的行列,隨著韓戰爆發,從美國飛抵亞洲的需求大增,使得大型客機運輸業務蓬勃發展。英國海外航空、西北航空、聯合航空、美國海外航空也曾營運波音377。
然而,波音377的營運成本高於同時期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道格拉斯DC-6和洛克希德星座,波音377採用的普惠R-4360引擎一向有著低妥善率的不良風評,連帶惡化了機隊產值。製造了56架后,波音377于1950年停產,由於市場不如預期,波音377項目最後為波音公司帶來700萬美元的虧損。[2]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波音707、道格拉斯DC-8等第一批噴射客機的誕生,波音377開始逐漸退役。1960年代,一家名為Aero Spacelines的公司將一些波音377改裝為“彩虹魚”(Guppy)系列特種運輸機。其中,“懷孕彩虹魚”(Pregnant Guppy)用於運載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設備單元,有4架超級彩虹魚用於空中巴士的新機機身運輸,唯超級彩虹魚已被空巴大白鯨取代。
規格
数据来源: Airliners of the World[3]
基本诸元
- 乘员: 2名駕駛員及1名飛航工程師
- 载客量: 主層最多100人,下層休息室14人; 一般乘員63~84人或28個臥鋪與5個坐席
- 长度: 33.6.公尺(110英呎4英吋)
- 翼展: 43.05公尺(141英呎3英吋)
- 高度: 11.66公尺(38英呎3英吋)
- 翼面积: 164.3平方公尺(1769平方英呎)
- 空重: 37,876公斤(83,500磅)
- 发动机: 4 × 普惠R4360-B6,2,610千瓦(3,500匹馬力) 每个 each
性能
- 最大速度: 603公里/時(375英里/時)
- 巡航速度: 483公里/時(301英里/時)
- 航程: 6,760公里(4,200英里)
相關機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