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蠻,原是上古三代王朝或中原一帶的人對南部一些部落的称呼。[1]
![]() |

由九州境內各部落演變而來的漢族[2],繼承這種稱呼,用來代指南方非漢的外族,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
先秦「南蠻」
楚王曾經直呼自己為「蠻夷」:「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中原或周朝)之號諡」[6]。諸夏也不承認其為「華夏」或「中國」。周天子命楚人說「鎮爾南方夷越之國,無侵中國」。晉人和鄭人皆稱其為「荊蠻」[7],後來楚人成為「諸夏」之一[8][9]。被周王朝形容為「蠻」的還有越、庸、百濮、巴、蜀、僬僥、島夷、三苗、和夷等上古各部落。
學者盧美松認為「蠻」是自稱,有「民、人」之意。而更直接的意思是自稱為「蛇」,其音緩讀則為「彌麟」、「冥靈」,如沈瑩《臨海水土志》:「山夷自呼為『彌麟』」,以及《莊子》:「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10]
語言學家白一平和沙加爾重構上古漢語發音,認為「蠻」在上古漢語中讀作「*mˤro[n]」,與南方部落「閩」的讀音「*mrə[n]」非常相近。[11]
「南蠻」外族
被歸類為南蠻的外族外國:林邑、扶南[13][14]、獠人[15]、俚族[16]、盤盤國、狼牙脩國、師子國[17]、南詔、室利佛逝、南平獠、驃國、真臘國、東謝蠻、西趙蠻等。
隋唐以来,南方少数民族称峒蠻、洞蛮。清朝時期,有观点认为準噶爾族稱滿族為“蠻子”[18]。
而日本文化中的「南蠻」自15世紀與歐洲進行貿易(詳見南蠻貿易)後,則指歐洲人。
今日某些族群的自稱,例如苗族(Hmong)、瑤族(Mien)、布魯族(Bru)、繆族(Mro)及末昂人(Maang,為彝族支系)。根據Martha Ratliff對原始苗瑤語的重構,「Hmong」在原始苗瑤語中讀作「*hmʉŋA」,而「Mien」讀作「*mjænA」。[19]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