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游泳中心,其建筑设计方案名为「水立方」(英語:Water Cube),是2008年北京奧運主要的水上項目比賽場館,位於中國北京市奧林匹克公園,奧運期間會用作游泳、花样游泳與跳水賽事之用。也是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冰壶比赛场馆,并在此期间更名为「冰立方」(Ice Cube)。
歷史
國家游泳中心是為北京奧運而新建的體育場,是眾多北京奧運比賽場館當中,唯一由港澳台人士、華僑等華人捐資建造的場館。身为奥申委顾问的何鴻燊在得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随即捐资用于兴建奥运场馆——国家游泳中心。[4]工程於2003年12月24日正式展開。在工程開始前,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舉行了建築設計競賽,以選出北京奧運時的水上項目比賽場館。
最終,在專家和民眾的投票下,編號B04,名為「水立方」的作品在10份的方案中得到最高票數,並於7月29日正式公佈「水立方」成為北京奧運的比賽場館以及與業主單位北京国资公司簽定合約。該比賽場館由澳大利亚PTW公司、奧雅納(Arup)公司、新南威尔士大学城市建築學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公司(現悉地国际)聯合設計。[5]
2006年8月3日,國家游泳中心的外部支架(即鋼架)工程完成,並開始安置大小不一的「氣泡」膜(ETFE)結構外牆。[6]9月17日,钢结构安装顺利完成。[7]在及後兩個月,634個氣枕安裝全部完成。[8]直到12月26日,外层膜结构封闭完成。[9]
2008年1月29日,「水立方」正式竣工,在奧運會用於外圍賽和好運北京測試賽[10]。2008年奥运会期间,水立方承担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比赛。水球比赛原计划在水立方举行,后改至英东游泳馆举行。
建筑
國家游泳中心表面看如一個裝滿水的立方體,在外牆上安裝了面積大小不一、鍍點不同的膜結構。當中,共動用了3,000多个的膜結構以覆蓋10萬平方米的外牆;而膜結構的鍍度不一,可使光折射角度改變,減少場館室溫高而增加用電的形況。外墻設計的靈感源自韋爾—費倫結構,這種結構是數學上以最少面積將空間劃分為等份的三維結構。[12]值得一提的是,韋爾—費倫結構由五邊形及六邊形組成,但水立方的外墻包含了三邊形、四邊形、七邊形等其他多邊形,且圖形較不規則。
為了讓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個泡泡,设计團隊採取聚四氟乙烯膜,先將3,000多個聚四氟乙烯膜氣枕,鋪設於水立方建築上,再透過管線充氣,並以電腦監控,使气泡維持最佳狀態。聚四氟乙烯膜運用在建築外觀的好處是容易清潔,能防腐並可散熱,透光性強,且形體輕盈,不需要厚重鋼架支撐。
另外,國家游泳中心的總建築面積為6.5萬至8萬平方米,地下部分的建築面積不少於15,000平方米,內除設多個游泳池、跳台、永久座席6,000個、臨時座席11,000個外,還包括隨隊官員區、競賽管理區、貴賓區與媒體區。
圖片
|
获奖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