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54年於高雄左營軍區成立的現代詩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創世紀詩社是1954年於高雄左營軍區成立的現代詩社,同年10月發行《創世紀》詩刊(後更名《創世紀詩雜誌》),由當時在高雄海軍服務的三位青年軍官張默、洛夫、瘂弦共同集資創辦[1],三人號稱「創世紀鐵三角」。
「創世紀詩社」與紀弦「現代派」、「藍星詩社」在1950年代鼎足而三, 因發跡於軍中,早期社員與組織具有鮮明的軍中色彩[2]。歷經時代更迭,創世紀詩社與成立於1964年的笠詩社,是少數至今仍在運作的台灣重要詩社。
《创世纪诗刊》的出现,团结了一批台湾诗坛的现代诗人,形成了诗歌流派「创世纪诗群」。《创世纪诗刊》是今日《創世紀詩雜誌》的前身,《創世紀詩雜誌》由「創世紀詩雜誌社」發行。
创世纪诗社曾经是台湾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现代诗歌文学团体,在1960年代成为台湾诗坛超现实主义的集聚地。
1954年8月,在高雄左營砲兵隊服務的張默,於高雄大業書店翻閱張秀亞散文集《三色堇》時,看到「創世記」三字甚為喜愛,遂興起創辦詩刊的念頭,翌日隨即到海軍所屬印刷廠估價,並聯繫鳳山海軍陸戰隊的洛夫,議定於10月出版,並於軍中小報《戰士報.副刊》發布創刊及邀稿訊息[3]。1955年第2期起,瘂弦加入編輯行列,三人主編《創世紀》詩刊30年。
張默、洛夫、瘂弦三人主編《創世紀》詩刊時期,略可分為三個階段:1950年代「新民族詩型」;1960年代「超現實主義」,以及1970年代「反鄉土」純粹時期[4]。
1954年10月到1958年4月,《創世紀》詩刊採32開,共出刊10期。此時期推出「新民族詩型」,主張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強調中國風,東方味[1][3],兼顧「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4]。
1959年4月第11期擴版為20開本。此時紀弦所主導的《現代詩》逐潮消沈,《創世紀》轉向現代主義,開始宣揚「超現實主義」[4],加強詩論、譯述,網羅《現代詩》、《藍星》詩人,不再鼓吹「新民族詩型」,提出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與「純粹性」。[1]
1969年1月出刊第29期後暫時休刊,1972年9月復刊號第30期,詩社遷址台北,擴大為同仁詩誌。此時期的背景是:政治上,台灣退出聯合國與保釣運動;文壇則以關傑明、唐文標所掀起的「現代詩論戰」(又稱「關唐事件」)引發對現代詩創作風格的討論。1972年張默重提新民族詩型,1974年8月洛夫針對現代詩論戰以〈斥「工農兵文藝」〉反對寫實主義立場,重申現代主義美學觀點[4]。
1985年4月第66期起,《創世紀》改由沈志方、侯吉諒、江中明等人主持編務。1980年代中後期恰逢解嚴前後,兩岸開放探親,文化交流也至此頻繁,《創世紀》將觸角延伸到兩岸詩及詩論比較。1990年代後,回應解嚴後台灣社會多元的民主社會現狀,以及跨世紀、跨媒介時代特徵,創世紀詩社亦開啟各種與國際、本土的對話,刊出「散文詩」、「旅遊詩」、「詩寫九二一臺灣大地震」及「臺灣早期等人略論」等特輯[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