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尧宸(1895年—1925年10月13日),字俊辉,祖籍福建霞浦盐田乡龟湖村[1],出生于平潭县,生前为国民革命军团长,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东征,1925年10月在惠州战役中阵亡,被追认为国民革命军中将,1980年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追认为革命烈士。[2]
刘尧宸的祖父刘长泰是霞浦县龟湖村人,咸丰年间赴平潭廳任海坛右营守备,刘尧宸因此出生于平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刘尧宸随父迁居福州,在培元书院就学,被中国同盟会吸收入“桥南体育会”组织。[3]
1911年,刘尧宸加入中国同盟会,响应辛亥革命后福州的革命党人起义,起义成功后被介绍到福建陆军小学学习,后被选中送往清河第一陆军预备学堂学习。1917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编入骑兵科第三连学习,1919年秋毕业回到福建,在李厚基手下任见习军官,后在福建靖国军总司令方聲濤手下任职,后赴广东省,1920年7月升任粤军第十六团团副,参加光复广州的战役。[2][3]
1921年7月,刘尧宸所在部队赴广西平乐攻打陸榮廷残部,1922年升任孫中山大元帅府卫队团参谋长、营长,6月赴江西赣州与直系部队战斗,进逼南昌,后因陈炯明反叛,刘尧宸被调到福建攻打归附直系的李厚基,先后攻克福州、泉州。12月,許崇智率东路讨贼军进入广东,刘尧宸随孙良翰部留守福建。1923年,孙良翰麾下一个旅叛变,刘尧宸逃脱到厦门,后重赴广州追随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3]
1925年2月,刘尧宸代理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二团第二营营长,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参加了淡水戰鬥,攻克池尾镇,催使錢大鈞驰援一团在棉湖戰鬥中攻克的棉湖镇。5月,由于驻广州的杨希闵、刘震寰反叛,刘尧宸随第一旅教导团回师平叛,后被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3]
东征后,广州国民政府为刘尧宸举行了追悼大会,周恩来为他宣读祭文,国民政府追授刘尧宸中将军衔,遗体葬于黄埔烈士陵园[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刘尧宸在建瓯的后代向上申请,以及建瓯县人民政府向上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1980年追授刘尧宸为革命烈士。[2]
刘尧宸的家系为霞浦县龟湖刘氏[1],明朝时期自侯官县刘家巷迁居霞浦西胜村(今属盐田畲族乡),后又迁往龟湖村。刘尧宸祖父刘长泰为龟湖刘氏第十二世,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咸丰年间在平潭任海坛右营守备[2]。刘长泰育有五子,包括刘尧宸的父亲刘继馨,庠生出身,在平潭以卖画代书为生,后因民事纠纷离开平潭,到福州定居。[3]
刘尧宸的妻子为许氏,1923年生下孩子后因中风而去世,刘尧宸将其托付给嫂子抚养[3]。他的后代刘舜勋曾在建瓯工作。[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