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祠,又稱祠堂,是一种源自中国,並廣為東亞文化圈傳統民间信仰採用的半宗教设施,其主要用于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賢、烈士,采用廟堂式建筑形式。[1]
祠往往是社会公众为共同祭祀和供奉广受尊崇的人物而修建,某些情况下在世人物也会受到供奉。如明代,滕縣百姓為紀念在当地为官清廉而即将去京城赴任的趙邦清,為他修建了生祠,“黃童白叟,羅而拜之”。其中忠烈祠是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之處,祠名「忠烈」。台灣的忠烈祠為中華民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依中华民国內政部所頒布《忠烈祠祀辦法》,於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在地設置忠烈祠,中央政府所在地則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2]此外又有紀念修築中橫與南橫公路因公殉職人員的長春祠與長青祠、供奉義民的義民祠。[3]
其他例子有賢良祠、医圣祠、屈子祠、南阳武侯祠、杨忠武祠、文天祥祠、陸秀夫祠、三蘇祠、米公祠、范成大祠、包公祠、韩侯祠、韓文公祠、杜公祠、五公祠:位于海南琼山国兴街道。“五公”是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低来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銓。他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海南人民历代建祠祭祀他们。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五公”,故名五公祠。衢州徐偃王庙:韩愈在《衢州徐偃王庙碑》載:「开元初,徐姓二人相属为刺史,帅其部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乡咸序应。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矢厉,谷果完实。」
由於祠、廟性質相近,而一些設立時為紀念先賢的祠,後世也會被信眾視作祈福避凶之用,所祭祀的對象也被視為神祇,故有時會混用。一些供奉儒教、道教、佛教或民间信仰中的神佛、圣人的场所也以祠為名,如黃大仙祠。[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