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代改行內閣制後的內閣首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內閣總理大臣,簡稱內閣總理,是中國清朝末期內閣的首長,設置於1911年5月,清廷將軍機處與大学士內閣廢除,不再以軍機大臣執掌政事,效法明治维新的日本改設內閣總理大臣(首相),與諸大臣組織責任內閣。唯多半為皇族或滿洲人士,不得民望。但這亦是中國自1380年明太祖廢除丞相後,重新設立類近丞相的職位並具有政府首腦的功能。
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已,只好在11月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以便討伐革命黨人[1]。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換取利益,而革命黨人亦認為袁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領導人,遂行謀定,是為南北議和。不久,袁與北洋諸將領通電支持共和,宣統帝宣布退位,清朝被中華民國取代,原內閣總理大臣的功能則被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取代。
任別 | 內閣 | 姓名 | 就任日期 | 离任日期 | 附注 |
---|---|---|---|---|---|
1 | 慶親王內閣 | 奕劻 | 1911年5月8日 | 1911年11月16日 | 清政府發佈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過半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君主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使滿人垮臺。 |
2 | 袁世凯内阁 | 袁世凯 | 1911年11月16日 | 1912年2月12日 | 1911年12月29日(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南方十七行省選出孫文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在江苏省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宣佈中華民國成立,孫文就任。1月25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初七)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同年2月12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室遜位,清朝滅亡,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之後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另設中華民國國務總理一職。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