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附标文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音附标文字(梵文:𑖀𑖎𑖿𑖬𑖨 akṣara 阿叉羅),又称音素音节文字(英語:abugida, alphasyllabary, alphasyllabary, neosyllabary, pseudo-alphabet),是一类以辅音字母为主体、元音以附加符号形式标出的表音文字。该书写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輔音字母本身即有元音,一般是/a/,構成一個音節;其它元音字母一般附加在辅音字母的周围(上下左右均有可能),替代默认元音,以改变音節的读音。南亚和东南亚的梵文文化圈普遍使用元音附标文字作为其书写形式。
如藏文中,字母ཀ本身表示/ka/,附標上元音後,ཀི表示/ki/,ཀུ表示/ku/,ཀེ表示/ke/,ཀོ表示/ko/。
最早的元音附標文字是早於公元前三世紀出現的婆羅米文和佉盧文。兩者皆源自輔音音素文字阿拉米字母。婆羅米文演化出了今天亞洲所有的元音附標文字。
使用元音附标文字的语文有:
这是一篇语言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