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僰文

僰文拼音注音ㄅㄛˊ南京官话5粤拼baak6,蒲北,音同「伯」),也被稱爲方块白文汉字白文汉字型白文古白文,是白族仿照漢字創造的书写白语意音文字書寫系統[1]对此种文字的存在性目前尚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爲僰文是一种独立于汉字的文字[2],也有学者认爲僰文不过是汉字记白音的表现[3]

事实速览 僰文, 类型 ...
僰文
山花碑(局部)
类型
语言白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漢字
  • 僰文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关闭

由于不规范以及记录规则的缺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其可能是派生汉字的一種。如今对其的研究也十分少。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了《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4]

发展历程

  • 南诏有字瓦有字砖“古白文” → 汉字记白音 → 僰文 → 拉丁白文[5][6]
  • 僰文的发展并不成熟,尚属于较原始的文字系统。
  • 僰文用于南诏初,初雄辩法师文,“解僰人之言为书,其书盛传,习者益众”,另由《蛮书》卷二《高黎贡山谣》、《说郛·玉溪编事》间《骠信和清平官星四节唱和诗》所记载。[7]

文字形式及其来源

  • 借用汉字形(音读、直读)[2]
  • 借用汉字音
  • 借用古写汉字
  • 修改汉字形
  1. 形声、意声
  2. 增删笔画

僰文的使用範圍

  1. 祭文
  2. 山歌(白族調)
  3. 大本曲(白族曲藝),在大本曲的唱本中,為了適應演唱,會採取一種圈白點漢的方法來標明唱本中哪些該唱白語,哪些該唱漢語[5]。具體而言,標圈者爲漢字記白語音(類似日語萬葉假名),標點者爲漢語。圈白點漢是白族對於漢字記白音和對於白文的進一步規範和標識[5]
  4. 手抄佛經的白文註疏
  5. 詩歌,如山花碑上所刻的《詞記山花·詠蒼洱境》,長達520字,是白文詩歌的典範[5],属于明代白族诗人杨黼所作。[8]
  6. 墓志銘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