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信息爆炸(英語:information explosion)是指現代出版信息或数据數量的急速增加,以及因如此大量而帶來的影響。[1]當可用數據數量增加後,資訊管理的問題變得困難,更可能導致資訊超載。線上牛津英語詞典記載,1964年3月的《新政治家》文章中使用了該詞。《紐約時報》在1964年6月7日沃爾特沙利文的一篇文章中,首次在編輯內容中採用這個詞,其中將編輯過程描述為“經過多次討論”(第11頁)。[2]這字詞的最早的已知使用見於NBC台長在1955年9月27日倫敦廣告從業者協會的關於電視的演講,該演講於艾奥瓦州WSUI廣播電台重播,並於兩個月後節錄於《Daily Iowan》報紙上。[3]
包括醫療保健、超市以至於政府機關等各行各業,都可觀察到資料量大量增加的情形。[4]受此影響的還有新聞傳播業,過去其使命是傳播資訊,但現在這一職責反而因為資訊過多而被抑制。[5]。
從巨量的電子數據中分析資料以獲取知識的方法(比如数据融合可幫助数据挖掘)自1970年代起便已誕生。定性研究也常被用來分析如此大量的數據。[6]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為組織、綜合、分類並系統化信息,使其更易被搜尋和使用。
巨量的資訊儘管在許多方面帶來不少正面效益,其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包括隱私、法律、倫理、訊息正確性和訊息篩選等方面。[8]訊息篩選泛指由巨量資訊當中準確篩選有用的部分,資料科學家的工作便是擔當這方面的角色。其中一個例子便是數據挖掘於衛生保健方便的應用,尤其近年來隨著電子健康資料庫的普及而更顯重要,醫師必須能夠從巨量資訊當中準確篩選資訊來診斷病患之病情。另一方面,一些專家也提出警告,大量訊息的公開將使得確保資訊的匿名更加困難。此外,誰是資訊的持有者?其又應如何將資訊公開?公開多久的時間?公開頻率為何?亦存在法律和倫理層面上之爭論。由於資訊來源過多,資訊的準確性也是一大課題。當一項資訊來源被質疑,質疑者可能會要求改正資訊中存在疑慮的部分,造成資訊的重複。愛德華·胡特(Edward Huth)指出,資訊的成本和取得的容易度也是問題之一。資訊取得的容易度可藉由降低其成本和增加其功能之多樣性而降低。胡特認為,交互比對法能有組織性地篩選有用的資訊,促使資訊取得之成本下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