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舞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佾舞儒家文化圈傳統大祭禮如宗廟祭禮和釋奠禮中的祭祀舞蹈。祭孔用的佾舞稱為釋奠佾舞。可分為文舞武舞明清以後的祭孔樂舞一般不用武舞,只用文舞[1]

佾舞源於中國周朝,有关佾舞的人数说法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①认为佾舞的行列人数相同,根据行列人数的不同称为几佾[2];②认为八人一列为一佾[3],是故八佾六十四人、六佾四十八人,以此类推。古礼制,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歷代沿用。但是此制度也有例外,据《礼记》中《祭统》与《明堂位》两篇,周成王、周康王以周公劳苦功高,命鲁公世世祭祀周公,同时特用天子之礼乐,因而鲁国相沿用八佾[4][5]。《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看到卿大夫季氏用八佾舞,认为是对礼制的严重违背,于是评论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舞制度後來于高麗時代傳至朝鮮半島,为朝鮮王朝所沿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