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土

佛國土梵語Buddha-kṣetra,意爲“佛陀-什刹”[1]),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为佛教术语。指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2][3]

词义

梵语kṣetra本意是田、土、国土,音译爲什刹(现北京有什刹海,即依此而来)、掣多羅、差多羅、紇差怛羅、剎摩、什刹多罗等。佛刹(应读chà,但普通话音多爲shà)是“佛的国土”的意思[1],可以指三千大千世界,是一方佛教化之世界;因佛寺被视为佛的国土,故也可以指代佛寺道场,如“海天佛国”普陀山

另外,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成道和弘法,中國僧人如玄奘法顯等前往印度(时称“天竺”)取經,亦将天竺称呼爲佛土、佛國、淨土。

而在日語韓語中,佛國[4]除有「佛的國土」之意外,也指法國,因“佛”作为“f-”的音译,汉语和越南語裏则用“法”字音译。[5]

概述

佛土包括净土秽土。净土是依照佛的愿力转秽成净,将世界变为弥满法乐之国,犹如天堂,但比天堂庄严之甚多,一般而言没有三恶道,没有杀生、淫秽等恶业光明七宝楼宇充遍,佛、菩萨、阿罗汉圣人在其中专心修道。而秽土则是凡夫居住的世界,有造恶众生,有三恶道,圣凡同居,如我们的娑婆世界就是秽土,既有吾等凡夫,也有释迦牟尼佛等圣人。

上座部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只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後来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歷史上存在的佛陀的“肉身”則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佛土因佛身的解释不同,遂有二种、三种、五种等说[6]。在大乘經典《法華經》中,記載了弟子曾問釋迦牟尼佛:“我們的佛土為什麼是穢土,而他方世界的佛國是淨土?”釋迦佛遂以神力變現,將四周化爲莊嚴淨土,以此開示真佛土之所在。在《悲華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寶海梵志見諸行者發願在淨土成佛,而在佛前發願未來世要在穢土世界成佛,度化減劫之中的苦厄眾生,當即得到佛陀的授記將在娑婆世界穢土成為釋迦牟尼佛。

四土

天台宗立四種佛土[7][8]

  1. 凡聖同居土、凡夫及聲聞緣覺等聖者同居之國土,分淨土、穢土二種。
  2. 方便有餘土:斷煩惱,證得空性,出離三界生死之聖者所生之國土,有聲聞、緣覺,亦有菩薩。
  3. 實報莊嚴土(實報無障礙土):證得空性中道之聖者所居果報國土,只有菩薩,無聲聞、緣覺、凡夫。
  4. 常寂光土:佛陀法身所住國土。

淨土

淨土宗

依照佛经的描述,在淨土,並沒有三惡道與諸惡業,處處在在莊嚴無染,都是修行的增上緣。佛国随处都是象征慈悲的大光明楼阁亭台,七宝所成,黄金琉璃等宝物铺地,宝树中放出法樂,饮食一念即可化现,天上有神鸟随时放出法乐、法语,这些都是佛陀的神力所变现的景象,处处爲修行服务,故净土是修行的好去處。按佛陀的本願發願往生淨土、滿足條件者皆能得到迎接往生,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即是十分著名的淨土世界,漢傳佛教淨土宗就是依照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而得以建立。

著名淨土

大乘佛教中著名的淨土有:

穢土

穢土是凡夫所居的國土。因為凡夫惡業深重,由共業故形成污穢、煩惱的報土。其所以稱爲“穢”,按照《維摩詰經》的說法是“此土其地高下,丘陵、坑坎、毒刺、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大地,高低起伏,充滿荊棘、深坑、大山、高峰、洪溝、糞便和汙穢不淨。)但同時說“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9],說明穢土和淨土並非絕對分別的,依佛智慧可以轉穢成淨,這也是人間淨土的思想來源之一。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