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羅興文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羅興文獻(英語:Elohist),又譯伊羅欣文學,簡稱E典E)、伊來源E source),在底本學說中,是妥拉的四大來源之一,其名稱來源是這個文獻中稱呼以色列人的上帝為伊羅興Elohim)。

伊羅興文獻的一個特點,是使用何烈山這個地名,將摩西取得上帝十誡的地方定在何烈山。將迦南人稱呼為亞摩利人。強調敬畏上帝(fear of God)的觀念是另一個特色。伊羅興文獻被認為主要來自在北方的以法蓮支派,在以色列王國時期編輯成書。可能成書於公元前9世紀的下半期。

因為伊羅興文獻的內容片斷而零散,許多學者相信伊羅興文獻不是來自於單一獨立組織良好的文獻。可能是源自更早期的多個不同的口述傳統,在耶和華文獻編輯時才將用片斷方式將這些段落採用進來。

概論

在伊羅興文獻中,稱呼上帝為伊羅興Elohim)或埃爾El),直到上帝首次在摩西面前顯現之後,才用YHWH(希伯來語יהוה)來稱呼上帝。

伊羅興文獻特別強調雅各之子約瑟約書亞的故事,對於亞倫採取負面態度(一個例子為金牛犢事件)。記載了以色列十個支族(包括拿弗他利迦得亞設以薩迦西布倫以法蓮瑪拿西便雅憫,以及利未)的故事,但缺少了呂便,西緬與猶大三族。重視以色列王國超過於猶大王國(例如,強調示劍是用購買來的,而避談屠殺事件)。文獻中強調耶羅波安一世出身的以法蓮支派,是特別重要的支族。因此,伊羅興文獻被認為反映了以色列王國在公元前722年覆亡後,由北方向南方猶太地區遷移避難的以色列人觀點[1]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