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類線粒體DNA單倍體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遺傳學上依據線粒體DNA差異而定義出來的單倍體群。单倍群用于表示线粒体系统发育树上的主要分支点。了解母系血统的演化路径,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遺傳的人類起源,線粒體研究顯示人類起源於非洲地區。单倍群的字母名从A到Z不等,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与实际的遗传关系不相干。
线粒体单倍群起源于一个假想的女性,是所有现存人类的母系最近共同祖先,一般称作线粒体夏娃。
线粒体DNA的变异速度称作人线粒体分子钟,这是尚在研究的领域,有报告称每8000年发生一次突变。[2]
此进化树来自Van Oven (2009)[4],2022年6月一份研究提出了单倍群L的另一种系统发育路径。[5]
泛单倍群 L是人mtDNA单倍群中最基本的,其他单倍群都从L3单倍群演化而来。主要分布在非洲。
泛单倍群M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其后代有单倍型类群 M、单倍型类群 C、单倍型类群 Z、单倍型类群 D、单倍型类群 E、单倍型类群 G、单倍型类群 Q等。
泛单倍群N主要分布在澳洲、美洲,在亚洲亦有,其后代有单倍型类群 N、单倍型类群 O、单倍型类群 A、单倍型类群 S、单倍型类群 I、单倍型类群 W、单倍型类群 X、单倍型类群 Y以及泛单倍群R。
泛单倍群R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在亚洲和美洲亦有,其后代有单倍型类群 R、单倍型类群 B、单倍型类群 F、单倍型类群 H、单倍型类群 V、单倍型类群 J、单倍型类群 T、单倍型类群 U、单倍型类群 K。
单倍群 | 估计起源时间(万年前)[6] | 可能起源地 |
---|---|---|
L | 20 | 非洲 |
L1-6 | 17 | 东非 |
L2-6 | 15 | 东非 |
L0 | 15 | 东非 |
L1 | 14 | 中非 |
L3-6 | 13 | |
L5 | 12 | |
L2 | 9 | |
L3 | 7 | 东非 |
N | 7 | 东非或西亚 |
M | 6 | 东非,西亚或南亚 |
R | 6 | 南亚或东南亚 |
U | 5.5 | 东北非或印度(南亚) |
RT'JT | 5.5 | 中东 |
JT | 5 | 中东 |
U8 | 5 | 西亚 |
R9 | 4.7 | |
B4 | 4.4 | |
F | 4.3 | |
U4'9 | 4.2 | 中亚 |
U5 | 3.5 | 西亚 |
U6 | 3.5 | 北非 |
J | 3.5 | |
X | 3 | |
K | 3 | |
U5a | 2.7 | |
HV | 2.7 | 近东 |
J1a | 2.7 | 近东 |
T | 2.7 | 两河流域 |
K1 | 2.7 | |
I | 2.6 | |
J1 | 2.4 | 近东 |
W | 2 | |
U4 | 2 | 中亚 |
X2 | 2 | |
H | 2 | 西亚 |
U5a1 | 1.8 | 欧洲 |
J1b | 1.1 | |
V | 1.4 | |
X2a | 1.3 | 北美 |
H1 | 1..2 | |
H3 | 12 | |
X1 | 1 |
2004年一篇论文总结,现代西亚、北美与欧洲人群中最普遍的单倍群是H, J, K, N1, T, U4, U5, V, X, W。[7]
非洲单倍群:L0, L1, L2, L3, L4, L5, L6, T, U5a
澳洲单倍群:M42a, M42c, M14, M15, Q, S, O, N, P. (Refs 1, 2, 3, 4, 5, 6)
亚洲单倍群:F, C, W, M, D, N, K, U, T, A, B, C, Z, U many number variants to each secti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