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乩fú jī,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種占卜方法,又稱扶箕架乩扶鸞揮鸞飛鸞拜鸞降筆請仙卜紫姑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受到鬼神附身,這種人被稱為鸞生乩身。鬼神會附身在鸞生身上,寫出一些字跡,以傳達鬼神的想法。信徒通過這種方式,與鬼神溝通,以了解鬼神的意思。

扶乩仪式模型

進行方式

Thumb
蘭陽博物館所展示的鸞筆

鸞鳥是中國古代傳說的神鳥,是西王母的使者,負責帶來神明的訊息。因此扶鸞有傳達神諭的意思。

扶鸞時必須有正鸞、副鸞各一人,另需唱生二人及記錄二人;合稱為六部(三才)人員。運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筆,而在預設的沙盤上,由鸞生執筆揮動成字,並經唱生依字跡唱出來,經記錄生抄錄成為文章詩詞,最後對該訊息作出解釋。

通常扶鸞得到結果,都是極為古典的詩詞或文章,那些訊息是由神明發出。一般來說,道經的撰寫,或與神仙的問答都常採取此法,現在流行的善書如《地獄遊記》、《天堂遊記》、《阿鼻地獄遊記》和《新阿鼻地獄遊記》等都是扶乩的各例。

歷史

扶乩起於中國古代,最早見於劉宋劉敬叔異苑》,時人通常在正月十五,在厕所或猪栏边迎紫姑神,憑偶像的跳動,卜未来蚕桑[1]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亦有提及扶箕[2],當時迎廁神紫姑已是風尚,降神日期亦不只限於正月十五晚。

到了宋代降筆的不限於神仙道士,也可是古代名人,洪迈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寫召迎紫姑之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扶箕漸成文人閒暇之事。

時紫姑卜信仰仍普遍[3],盛行於士大夫之間,崇祯八年六月葉紹袁曾為亡女葉小鸾招魂,當時文學大家钱谦益亦在現場[4],後來钱谦益曾記錄小鸞“矢口而答,皆六朝骈俪之语[5]。明末清初詩人方文的《嵞山集・续集・徐杭游草》附有潘江《和方文降乩诗》。初的金聖歎,除了文藝活動外,扶乩更是其所擅長,一樣被钱谦益認証。

清朝阅微草堂笔记》記載扶乩之事不下百次,作者紀昀本人则表示了一定的思考与怀疑:“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大属假托;即自称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诗文,亦多云年远忘记,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即诗工,遇全不能诗能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6]紀昀同時的江南才子袁枚,其書《子不語》中亦不乏扶乩事,如其中名篇「關神下乩」,記敘了關帝君藉由乩筆,以幽默的口吻,責備士人不夠盡忠的故事。[7]

地點

扶箕的地點可以是廟宇,也可以是家中,清中葉名臣葉名琛之父葉志詵愛好扶乩,葉名琛特建長春仙館(今廣州市應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著呂純陽李太白二仙,事無大小都要問於乩手。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葉名琛親自扶乩,得呂洞賓語「十五日後便無事」,因此既不與聯軍交涉,也不防守,最後戰敗被俘,時人譏之「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總督」。箕仙不單預告事情,更能與文人對唱[8]。近代文学家巴金在《家》《春》《秋》中写道:“覺新由於思念亡妻作扶乩,所思之事得以慰籍。如今扶乩已近失传。”

扶箕形式分為兩種,分別是單人箕及雙人箕。扶乩盛行於現代某些民間道教一貫道團體。扶乩目前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的道觀中仍舊存在和活動。

試驗

歷代以來,也有觀眾以言語試探扶乩真偽之記載。清朝紀曉嵐《槐西雜志》裏曾有記載,汪旭去看扶乩,乩童自稱張紫陽,有人以張紫陽所作之《悟真篇》問道,乩仙只答:「金丹大道,不敢輕傳」[9]

参考文献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