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注音符號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ㄖ()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日」的象形字,發音則取官話「日」字的聲母。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 ||||||
---|---|---|---|---|---|---|
聲母 | ||||||
發音 方式 |
塞音 | 擦音 | ||||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清 | 濁 | |
重脣 | ㄅ /p/ |
ㄆ /pʰ/ |
ㆠ /b/ |
ㄇ /m/ |
/β/ | |
輕脣 | ㄈ /f/ |
ㄪ /v/ | ||||
舌尖 | ㄉ /t/ |
ㄊ /tʰ/ |
/d/ |
ㄋ /n/ |
ㆹ /ɫ˭~ɫʰ/ |
ㄌ /l/ |
軟齶 | ㄍ /k/ |
ㄎ /kʰ/ |
ㆣ /ɡ/ |
ㄫ /ŋ/ |
ㄏ /x/ |
ㆸ /ɣ/ |
脣軟齶 | ㆼ /kʷ/ |
ㆽ /kʷʰ/ |
||||
喉 | /ʔ/ |
ㄏ /h/ |
/ɦ/ | |||
舌冠 | ㄐ /tɕ/ |
ㄑ /tɕʰ/ |
ㆢ /dʑ/ |
ㄬ /ɲ~ȵ/ |
ㄒ /ɕ/ |
、ㆺ /ʑ/ |
翹舌 | ㄓ /tʂ/ |
ㄔ /tʂʰ/ |
/dʐ/ |
ㄕ /ʂ/ |
ㄖ /ɻ~ʐ/ | |
平舌 | ㄗ /ts/ |
ㄘ /tsʰ/ |
ㆡ /dz/ |
ㄙ /s/ |
/z/ | |
介母、高元音 | ||||||
部位 | 前 | 中 | 後 | |||
普通 | ㄧ /i~j/ |
ㄩ /y~ɥ/ |
ㆨ /ɨ/ |
ㄭ /ɯ/ |
ㄨ /u~w/ | |
鼻化 | ㆪ /ĩ/ |
ㆫ /ũ/ | ||||
韻母 | ||||||
單韻 | ㄚ /a/ |
ㆩ /ã/ |
ㆿ /ɐ/ |
|||
ㄛ /o/ |
ㆦ /ɔ/ |
ㆧ /ɔ̃/ |
ㄜ | |||
ㄝ | ㆤ | ㆥ | ㆾ | |||
複韻 | ㄞ /ai/ |
ㆮ | ㄟ /ei/ |
ㄠ /au/ |
ㆯ | ㄡ /ou/ |
鼻韻 | ㆬ /m̩/ |
ㆰ /am/ |
ㆱ /ɔm/ |
|||
ㄯ /n̩/ |
ㄢ /an/ |
/ɔn/ |
ㄣ | |||
ㆭ /ŋ̩/ |
ㄤ /aŋ/ |
ㆲ /ɔŋ/ |
ㄥ | |||
韻尾 | ㆴ /p̚/ |
ㆵ /t̚/ |
ㆻ /k̚/ |
ㆷ /ʔ̚/ |
||
其他 | ㄦ | |||||
聲調 | ||||||
官話 | ˉ | ˊ | ˇ | ˋ | ˙ | |
客閩 | ˪ | ˫ |
「ㄖ」的發音,學者標記爲「ㄕ」的濁音濁卷舌擦音/ʐ/[1][2][3][4][5]或捲舌近音/ɻ/[1][6][3][7]。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ㄖ」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韻母「ㄭ」,發為「ㄖㄭ」,但該韻母平常書寫時可以省略,一般人會覺得該韻母是「空韻」。「ㄖㄭ」的國際音標為/ʐɨ/,漢學家則不認可這樣拼法,而另自行發明「舌尖後不圓脣元音」/ʅ/作為空韻符號,將「ㄖㄭ」拼為/ʐʅ/,但沒有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在漢語拼音跟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r〕,威妥瑪拼音中對應的為〔j〕。
此外在臺灣方音符號、馬祖閩東(福州)話注音符號中,「ㄖ」也被用於客家話和閩東馬祖話(福州話),發音為濁顎齦擦音/ʒ/,作為客家話「ㄕ」(/ʃ/)的濁音、馬祖話連讀時出現的聲母類化音。注音字母苗文則用「ㄖ」來標示濁齒齦擦音/z/。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裏,「ㄕ」的濁音濁卷舌擦音/ʐ/有專用符號「」,《注音符號總表》說明,若兩者要區分時,「」號用在吐氣較重的音(即專指/ʐ/),「ㄖ」母用在吐氣較輕的音(即專指/ɻ/)。同時,濁顎齦擦音/ʒ/也專用符號「」。並見ㄕ條目。
今天不少人會把「ㄖ」寫作三筆,如右上方的筆順示範圖。傳統上,「ㄖ」也有四筆的寫法,先寫「冂」,再寫內部的一點,最後寫底橫關門,如右圖的示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