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色素瘤,又稱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而來的癌症[1],全球約有23萬人感染此病[2]。好發於皮膚但也可能出現在口腔、腸道或眼睛中[1][2][3]。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最常出現在腿,而男性患者則最常出現在背部[2]。有時黑色素瘤是由痣轉變發展而來,有這種轉變的痣外觀上的改變包括尺寸變大、邊緣變得不規則、顏色改變、發癢、或皮膚破壞[1]。
對於膚色較淺的人而言,紫外線暴露是造成黑色素瘤的主因[2][4]。太陽或日曬都是可能的紫外線來源。大約有25%的黑色素瘤是從痣發展而來[2]。有很多痣、家中曾有人得過黑色素瘤,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都較高[1]。一些罕見的基因缺陷,例如著色性乾皮症,也會增加罹患的風險[3]。診斷方法是對可疑的皮膚病變部位進行切片檢查[1]。
避免紫外線暴露以及使用防曬油可以預防黑色素瘤的產生[2]。治療方法通常是手術切除。對於黑色素瘤較大的病患,會檢測鄰近的淋巴結來判斷是否發生轉移。若沒有轉移的話大部分的病患可被治癒。對於黑色素瘤已發生轉移的病患,免疫療法、生物性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可能可以增加存活率[1]在美國,病患在接受治療後,若只有局部病變五年存活率為98%,若已發生轉移,五年存活率則為17%[5]。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取決於該黑色素瘤厚度、細胞分裂速度、以及覆蓋其上的皮膚是否被破壞,近年發展的免疫療法對於該病症頗有效果,能夠提高治癒率。[2]。
部分數據顯示,在治療黑色素瘤的同時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有效提升患者之預後,降低惡化速率、復發率及死亡率[6] [7]。 亦有研究證實,阻斷β2及β3腎上腺素受體可有效減緩黑色素瘤生長,並改變其腫瘤微環境中逃避免疫相關機制[8], 為治療的新興研究方向。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當中最危險的一種,其恶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9]。而且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改善程度都很有限,因此死亡率很高,若能早期診斷治療可以提高治癒率。[10]
2012年全球有232,000人罹患黑色素瘤,並造成55,000人死亡。澳洲和紐西蘭的黑色素瘤發生率為全球最高。歐洲和北美洲也有高發生率,但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生率則較低[2]。在台灣則佔了皮膚癌當中7%左右[10]。男性得病的比例高於女性[3]。1960年代以來,黑色素瘤在以白人為主的區域變得越來越常見[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