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墳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墳場,俗稱跑馬地墳場,是香港的墳場之一,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跑馬地馬場對面,鄰近有印度教、拜火教、天主教及回教墳場。該墳場的土地在1841年已有人安葬,首位使用者是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William Brodie,至1845年該墳場才正式開放,為香港開埠早期成立的墳場之一。早年埋葬該處的都是英國人及日本人,直到1913年才有華人。
由於埋葬於此墳場多是基督新教信徒及西洋人士居多,是以又稱為紅毛墳場。置地創辦人遮打、當時華人首富何東與其元配麥秀英、行政局及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均葬於這個墳場。
現時此墳場成為香港電視劇拍攝常用取景地點。
歷史
該墳場的土地在1841年已有人安葬,首位安葬者是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William Brodie[1]。1845年墳場正式開放[2]。最初的殯葬記錄出現在1853年,該殯葬編號為807[3]。1889年,因應城市發展,位於星街和聖佛蘭士街一帶灣仔墓地關閉,該處墳墓被遷往跑馬地[4]。
1909年,墳場被重新命名為「殖民地墳場」。政府同時修訂基督教墳場條例,並規定非基督新教教徒也可安葬於此[5]。鑑於日本人掃墓時有燒香的習俗,引起部分西方人不滿,但港府認為無須禁止[6],所以為日本裔下葬者於墳場邊緣位置劃定一個特殊的區域[3]。1970年代,隨著香港仔隧道工程開展,香港墳場部分土地被徵用[7],故此部分墳墓被搬遷至其他墓段[8]。部分墳墓內的遺體則被火化,骨灰被收藏於1983年興建的骨庫[9]。
墳場建築
二十世紀初,政府以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為藍本大幅修建香港墳場,將其設計成為「墓地庭園」,在墓園種植大量觀賞用植物[10][11]。此外,香港墳場亦有動物棲息,例如蝙蝠、蝴蝶[12]。
香港墳場教堂建於1845年,與香港墳場成立時間相同[13],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由香港聖公會管理[14]。教堂為一座單層建築,尖拱的門窗及正方形的裝飾線條均反映出其都鐸復興式建築風格[14]。建有扶壁、三角山牆、圓窗。屋頂為雙坡頂十字形[14]。教堂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15]。
埋葬於香港墳場的死者多為軍人、公務員、商人、專業人士[16]。香港墳場的某些墓段是為特定的死者群體保留的,例如陸軍、海軍、香港警察[17],第23墓段埋葬的死者多為長時間定居在香港的西方人[18],香港墳場亦有墓段專門埋葬早逝的孩童[19]。
墳墓設計亦隨著時間而演變。開埠初期的墳墓多為線條簡單的大理石墓石[10],頂部為簡單的圓邊或三角邊[20]。1860年代至1880年代,墓碑開始有複雜的圖案,亦出現凱爾特式,拉丁式和亞美尼亞式的十字架雕塑[21]。1880年代起更有富有維多利亞風格的墓碑,上面刻有象徵不同意義的圖案[22]。
香港墳場軍人墓碑的樹立年份從19世紀末到1960年代初[23][24]。在殖民地時代初期,英國駐軍、印度駐軍和警隊部分成員不能適應香港的熱帶天氣,染上熱帶疾病而死亡[25][23],部分隊員則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殉職[26]。香港墳場約有100座立於一戰時期的軍人墳墓[27],其中死於香港和九龍軍醫院(京士柏)的士兵佔大多數,因為這兩所軍醫院接收了來自德國租借領土青島的傷病員。有證據表明,他們大多數是海軍軍人[27]。
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前,英國曾派蘇格蘭皇家軍團和米杜息士團的兩個營駐守香港。香港墳場亦埋葬了該兩營的軍人[27]。所有二戰英聯邦軍人的墳墓由英聯邦戰爭公墓委員會保養。戰後,駐紮在香港的英國軍隊繼續埋葬死去的部隊士兵於香港墳場[27],直到1965年。
香港墳場埋葬了不同階級和職業的平民,體現了殖民地早期的社會結構[2]。下葬於香港墳場的大部分是英國人。大多數來香港的基督教傳教士也葬在這裡,著名的例子是德國傳教士郭士立,他在香港建立了路德會的據地,並被認為是第一個來中國的路德會傳教士[29]。另一位埋葬在這裡的著名人物是傳教士叔何顯理,她是第一位來華的美國女傳教士[14]。
香港墳場的下葬者中有一部分是華人,大部分是基督徒,部分人甚至參與了辛亥革命,包括被清政府暗殺的楊衢雲[30]。
有400多名日本人被安葬在香港墳場[14],其墓碑大多靠近香港仔隧道一帶[31]。當中大部分是殖民初期居住在香港的日本人[32]。
香港墳場豎立了不同的紀念碑(坊間俗稱「石筆」),均是於1968年由他處遷來[33]。當中包括原豎立於九龍加士居道與佐敦道交界的投石號紀念碑,紀念1906年丙午風災罹難的5名法籍船員[34][35];原豎立於灣仔皇后大道東與灣仔道交界的海員紀念碑(高欄島紀念碑),紀念1855年8月4日英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在珠海高欄島聯手勦滅海盜時殉職的4名英籍海員與5名美籍海員,1934年曾遷往摩利臣山道與禮頓道交界[36];原豎立於灣仔皇后大道東與黃泥涌道交界的韋斯特號紀念碑,紀念英國海軍韋斯特號(HMS Vestal)於1844年至1847年期間殉職的24名船員[36];以及原豎立於掃桿埔的萬靈塔,因政府興建香港大球場而將該塔遷入香港墳場內日本人的墓地[37]。
下葬名人

- 布本傑明·福克斯(1812年-1841年5月25日),海軍上尉[38]
- 威廉·布羅迪(William Brodie,1785年-1841年6月17日),英國艦長[39]
- 卑特(Captain William Thornton Bate. R. N. ,1820年-1857年)[40]
- 叔何顯理(1817年10月28日-1844年11月27日),為西方女士到港、西方宣教士到港、在香港辦女校及在香港安息的首位宣教士[41]。
- 郭士立(1803年7月8日-1851年8月9日),首位宣教士,首名來華信義宗傳教士。[42]
- 韓山明(1819年-1854年5月12日),「崇真會救恩堂」創辦人[43]
- 威廉·奧利斯·哈蘭醫生(1819年-1858年9月12日),任職香港總醫官[44]。
- 威林馬禮遜醫生,任職香港總醫官。
- 高和爾(Daniel Richard Caldwell,或稱高三桂及高露雲),華民政務司[45]。
- 高三桂太太。
- 梁安統(Rev. Leong On Tong)(1827年-1913年4月2日)香港基督教中華循道會首任牧師
- 史釗域(1836年10月17日-1889年9月29日),香港公立教育之父[46]。
- 湛約翰(1825年-1899年),牧師、漢學家,設計粵語第一套音字「粵語標準羅馬字」。
- 楊衢雲(1861年12月6日-1901年1月11日),興中會首任總裁,後被清帝國刺殺。[47]
- 徐善庭,首批加入興中會投身革命的人。
- 洪春魁(1836年-1904年),太平天國瑛王、天王洪秀全侄兒[48]
- 關元昌(1833年12月19日至1912年1月12日) 關景良(1869年-1945年)之父,「中華牙醫鼻祖」,為香港有名的基督教世家[49]
- 黎亞妹(1839年-1902年),香港第一位女護士,關元昌夫人。
- 鄧祖(Rev. James Chue)(1843年12月-1910年12月6日)
- 李月娥(1876年-1905年),關元昌之子,關景良元配[50]。
- 關月屏(1865年-1899年),溫秉忠元配(關元昌第五女)溫清溪之媳。
- 溫維慶關月屏之子。
- 韋安(1867年-1907年),是韋光之子,韋寶珊之弟,又名韋華安,英國大律師。[51]
- 蔡立志(1859年1月21日-1909年10月23日),著名買辦,富商[52]。
- 何啟(1859年-1914年)及夫人雅麗氏(Alice,1852年-1884年)著名醫生,大律師,議員。
- 溫清溪(1834年-1915年5月22日)倫敦會執事,為香港有名的基督教世家[53]
- 關潤發(1835年農曆六月初二至1901年8月15日)
- 遮打(1846年9月8日-1926年5月27日),置地創辦人兼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54]。
- 何東(1862年-1956年),著名買辦,富商[55]。
- 麥奇廉(Hector C. Maclean,1829年-1894年),何東岳父。
- 麥秀英(1865年-1944年2月7日),何東元配。
- 區成璋麥秀英隨嫁妹仔,碑上刻「為何東爵紳麥秀英夫人忠誠任事垂四十餘年」。
- 簡東浦(1884年-1963年11月23日),東亞銀行創辦人之一兼董事長[56]。
- 簡悅強爵士及其夫人簡伍憲平,東亞銀行主席,香港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及香港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57]
- Henry Smith(1837年-1882年6月25日),早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會計師。
- 周昭岳(生卒年份待查),輔仁文社社員,興中會會員。
- 松原治三郎夫婦,香港首位日本料理師。
- 鄺華汰(1866年-1906年),首位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華人。[58]
- 胡禧堂夫人及子(胡禮垣之媳)
- 黃炳耀(1875年-1967年)- 商人、市政局議員。[59]
- 蒲蘭田(Samuel Cornell Plant,1866年8月8日-1921年2月26日)- 英國船長。[60]
- Rachel Richards,英文情詩墓碑。[61]
- 華克曼,拆彈專家、六七暴動期間在獅子山拆彈時炸彈爆炸殉職。[61]
- 毛鈞年,大紫荊勳章,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前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61]。
- Peter Alan Lee Vine,著名執業律師[61]
- 楊景煌(1915年-2015年),醫生、芳艷芬的丈夫。[61]
- Olive Batley,國泰航空空中小姐,1949年北角寶馬山空難遇難身亡。[61]
- Paul,海事工程師及德國納粹黨黨員[61]。
- Ernst Schelle,Prisoner of War(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俘)[61]
鄰近墳場
- 祆教墳場,亦稱波斯墳場
- 回教墳場
-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參考來源
參閲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