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颱風厄爾瑪(英語:Typhoon Irma,國際編號:8126,台灣編號:8125,中國大陸編號:81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6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Anding)是1981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第25個被命名的热带低氣壓、第14個升格的颱風,以及第2強的熱帶氣旋[1],风暴在11月17日形成,在11月27日消散,维持了10天。艾瑪的最高持續風速達到155英里每小時(250公里每小時),最低氣壓低至902毫巴(百帕斯卡)。
厄爾瑪以二級颱風的風力影响了菲律賓北部地區,造成約900萬美元(以1981年計算)的經濟損失,並帶走了200條以上人命。艾瑪是1947年有紀錄以來,登陸菲律賓時第三強烈的颱風。[2]
一個對流區於1981年11月15日在波纳佩附近被發現,隨後形成一個熱帶擾動。這個熱帶擾動先向北移,再轉向西移動。受到鄰近颱風哈森的強烈外流影響,該熱帶擾動從未能進一步地增強。直到哈森移到西面,該熱帶擾動才得以重新組織和增強,其中心環流已可以由雷達和人造衛星辦認。11月17日,一架颶風獵手飛機進入熱帶擾動的中心偵測,並錄得其中心風速35英里每小時(公里每小時),令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編號為26W。26W繼續向西移動,繞過關島,11月19日增強為熱帶風暴,被命名為厄爾瑪。
受惠著副熱帶高壓脊向北延展,厄爾瑪於11月20日增強為一級颱風。厄爾瑪繼續受該副熱帶高壓脊的影響繼續向西推進,並在12至36小時時段內迅速增強,氣壓跌至925毫巴(百帕斯卡)以下。翌日,颶風獵手飛機再到艾瑪的中心,偵測到其最低氣壓905毫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至超級颱風級別。
厄爾瑪仍維持超級颱風的強度,直到因其外層環流越過海岸線而逐漸減弱,之後它以二級颱風的風力登陸菲律賓北部地區。11月24日,因移入陸地,且受到外來鋒面系統的影響,導致厄爾瑪減弱成為熱帶風暴。組織轉差的厄爾瑪,出海後轉以偏北方向橫過南海,再向東北橫過台灣以東海域,最後於11月27日在日本宮古島附近消散。[3]
關島於11月17日厄爾瑪形成當時發佈熱帶風暴警告,風暴繞過了關島北部和西部。幸運的是,厄爾瑪只為當地帶來35英里每小時(56公里每小時)的正常風速及50英里每小時(81公里每小時)的陣風。[3]
厄爾瑪為菲律賓北部地區,尤其是呂宋島帶來廣泛破壞。在呂宋翻起50英寸(1.27米)大浪,並擊沉一艘貨船。強風與暴雨令該地造成約900萬美元(以1981年計算)的經濟損失,並帶走了200至409條人命。這個死亡數字令厄爾瑪成為在1947年有紀錄以來,襲擊菲律賓第15多人死亡的風災。[3][4]
中央氣象局曾於11月25日9時45分為厄爾瑪發佈海上颱風警報,再於同日下午4時發佈陸上颱風警報,直到翌日下午4時解除陸上颱風警報,同日下午9時15分解除海上颱風警報。[5]
雖然厄爾瑪未曾登陸台灣本島,所帶來的災情相對輕微,無人傷亡,但它的環流為台灣中南部地區帶來降雨。在鞍部地區11月25日至27日錄得最高雨量為339.2毫米,竹子湖亦錄得雨量為231.4毫米,台灣其餘各鄉鎮都錄得少於200毫米雨量。[6] 厄爾瑪也為台灣各地帶來強風。玉山是錄得最高風速的地方,風速接近每秒約30米。而台中縣的梧棲鎮是錄得最高陣風風速的地方,風速超過每秒約30米。 [7]
厄爾瑪消散後的殘餘雨帶為日本沖繩縣和本州帶來4至5.9英寸(101至150毫米)雨量及40至45英里每小時(64至72公里每小時)的強風。[8][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