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限制修飾系統(英語:Restriction modification system)是一種存在於細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中,可防禦外源DNA,例如噬菌體攜帶的DNA的侵入。有些細菌體內含有限制酶,可將雙股DNA切斷,之後其他的內切酶再將切下的片段降解,因此能將入侵的外來DNA摧毀。
有些病毒則演化出對抗此系統的機制,它們的DNA經過了甲基化或糖基化的修飾,可阻礙限制酶的作用。另外還有一些病毒,如T3及T7噬菌體,則合成出一些可抑制限制酶的蛋白質。而為了進一步對抗病毒,有些細菌演化出專門辨識並切割已修飾DNA的限制系統。
限制修飾系統是由薩爾瓦多·盧瑞亞 (Salvatore Luria) 和 Mary Human 在1952年和1953年首次發現的[1][2]。 他們發現在受感染細菌內生長的噬菌體可以被修飾,因此在它們釋放和重新感染相關細菌時,噬菌體的生長受到限制(抑制)(Luria 在 1984 年的自傳第 45 和 99 頁中也有描述) [3]。 1953 年,Jean Weigle 和 Giuseppe Bertani 報導了使用不同噬菌體系統進行宿主控制修飾的類似例子[4]。 Daisy Roulland-Dussoix 和沃納·亞伯 (Werner Arber) 於 1962 年[5] 以及許多其他後來的工作人員後來的工作使人們了解到,限制是由於受體細菌的特定酶對修飾的噬菌體 DNA 的攻擊和分解。 漢彌爾頓·史密斯(Hamilton O. Smith) 的進一步工作分離出了 HinDII,這是現在被稱為限制酶的一類酶中的第一個,而丹尼爾·那森斯 (Daniel Nathans) 則表明它可以用於限製作圖(Restriction mapping)[6]。當這些酶在實驗室中被分離出來時,它們可以用於控制 DNA 操作,從而為基因工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沃納·亞伯 (Werner Arber)、丹尼爾·那森斯 (Daniel Nathans) 和漢彌爾頓·史密斯(Hamilton O. Smith) 因在限制修飾方面的工作而於 1978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有4類限制性修飾系統:I型、II型、III型和IV型,均具有限制酶活性和甲基化酶活性(IV型不具有甲基化酶活性)。 它們是按發現的順序命名的,儘管 II 型系統是最常見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