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软硬酸碱理论简称HSAB(英語:Hard-Soft-Acid-Base)理论,是一种尝试解释酸碱反应及其性质的现代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拉尔夫·皮尔逊採用HSAB原理,嘗試统一有机和无机化学反应。它目前在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判别和其反应机理的解释。软硬酸碱理论的基础是酸鹼電子論,即以电子对得失作为判定酸、碱的标准(即路易斯酸碱理论)。该理论可用于定性描述,而非定量的描述,这将有助于了解化学性质和反应的主要驱动因素。尤其是在过渡金属化学,化学家们已经完成了无数次实验,以确定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本身的硬和软方面的相对顺序。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7月24日) |
在软硬酸碱理论中,酸、碱被分别归为“硬”、“软”两种。“硬”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电荷密度、较小半径的粒子(离子、原子、分子),即电荷密度与粒子半径的比值较大。“软”是指那些具有较低电荷密度和较大半径的粒子。“硬”粒子的极化性较低,但极性较大;“软”粒子的极化性较高,但极性较小。
此理論的中心主旨是,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時,“軟”的酸與“軟”的鹼反應較快速,形成較強鍵結;而“硬”的酸與“硬”的鹼反應較快速,形成較強鍵結。
大體上來說,“硬亲硬,软亲软”生成的化合物较稳定。
拉爾夫·皮爾森在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该理论。自那以后,化学家们不断开拓该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之如今已成为了最重要的无机化学基础理论之一。
极端的情况下[需要解释],还定义了交界酸及交界碱
以电子伏特为单位的化学硬度 | |||||
酸 | 碱 | ||||
氢正离子 | H+ | +∞[1] | 氟离子 | F- | 7 |
铝离子 | Al3+ | 45.8 | 氨 | NH3 | 6.8 |
锂离子 | Li+ | 35.1 | 氢负离子 | H- | 6.8 |
钪离子 | Sc3+ | 24.6 | 一氧化碳 | CO | 6.0 |
钠离子 | Na+ | 21.1 | 氢氧根离子 | OH- | 5.6 |
镧离子 | La3+ | 15.4 | 氰根离子 | CN- | 5.3 |
锌离子 | Zn2+ | 10.8 | 磷化氢 | PH3 | 5.0 |
二氧化碳 | CO2 | 10.8 | 亚硝酸根离子 | NO2- | 4.5 |
二氧化硫 | SO2 | 5.6 | 氢硫酸氢根离子 | SH- | 4.1 |
碘 | I2 | 3.4 | 甲基负离子 | CH3- | 4.0 |
1983年,Parr与Pearson将软硬酸碱理论从定性发展到了定量层面,并提出了化学硬度(chemical hardness,以η表示)的概念,它与一个化学体系的总能量对稳定核环境(fixed nuclear environment)中的电子数的二阶偏微分成正比:[2]
其中的系数只影响绝对值,可以任意指定,一般使用Pearson所用的二分之一[3]。
其中I为电离能,A为电子亲和能。这个表达式也指出存在能隙的体系中,化学硬度与能隙大小成正比。
总能量对电子数的一阶偏微分即体系的化学势(以μ表示):
对其作同样的近似,可以得到:
这个值是密立根标度电负性(以χ表示)的相反数:μ = −χ.
从而得到化学硬度与密立根电负性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硬”指的是抵抗极化或变形的能力强,“软”即相应的能力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