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贞观之治[1]是指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公元626年~649年)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在位时任用人才、容纳直谏,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复兴文教、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疆民族風俗,稳固边疆,使社会秩序安定,民心向稳。
![]() |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仅使用了一个年号,即“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简介
此章節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5年3月1日) |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政绩一直为后世传讼。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在位期间采取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复兴文教,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安定;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疆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因为亲历隋朝的兴亡,所以太宗即位以隋炀帝为反面教材,來警诫自己及臣子。他与孟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征当过道士,曾是太宗长兄太子李建成的旧部,曾议请谋害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去奢省費,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他国遣子弟到來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灭高昌、并西域,使大唐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當時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因此贞观年间,在唐朝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Remove ads
政绩
- 用人唯才
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𪟝、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不计前嫌,重用李建成旧部魏征、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材济济。 - 平抑门第
太宗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替世冑;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子弟,用科举成绩代替门第。从而使寒族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壇带来新气象。此外,太宗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子弟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 从谏如流
太宗以隋炀帝拒谏亡国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朝中以魏征最能犯颜直谏,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纳,又如王珪、马周、孙伏伽、禇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 完善吏治
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查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2],一时政治清明。 - 完善制度
太宗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Remove ads
1. 设馆兴学 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即位后更在京城设立弘文馆,征集图书二万余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国子监,延聘名儒出任学官,生员多至万人,并接受新罗、吐蕃、日本等国派遣子弟(如日本遣唐使)来华求学,是时文教生员背景多元,复兴卓然有成。
1.平定四方 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等,并于西域置安西都护府,因此大唐声威远播,终贞观一朝,四方服悦,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天可汗”。
对当世影响
1. 奠定国基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治世局面,奠定了唐代近三百年的基业。
2. 确立及完善制度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3.政风沿袭 太宗施政有方,使贤任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后世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冑,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5.文化广播 太宗致力于复兴文教,奖励学术,大兴国学,又下诏修诸经正义及史籍,他国如高句丽、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来唐留学,使唐代学术文化广播四方。东亚各国尤以日本、高句丽为甚,深受唐文化影响。
6.民族混成 太宗武功显赫,却少有鄙视边族,故东亚各民族逐渐混入,唐代名将和大臣,不少为同化了的外国人,原属鲜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长孙氏等,在唐代逐渐融入中国。
Remove ads
1. 声威远播 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四方臣服,西北外夷共尊太宗为“天可汗”,并筑“参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进贡。
2.领土扩大 太宗在位时版图辽阔,超越汉武帝在位时的汉朝极盛版图,是时领土东临辽东,西达䓤岭,北逾阴山,南至林邑。
3.中外文流 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年)平定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贞观十八年(644年)平定焉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平定薛延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定龟兹,贞观十九年(645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破高句丽,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两路得以通行无阻,对外交通及贸易遂得以加强,从而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