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葉子戲或葉子格戲,視乎年代與語境,可以解作類似陞官圖之骰戲、可能是後世「馬弔」的原型遊戲、馬弔遊戲、用馬弔牌玩的牌戲統稱,或一般紙牌戲的泛稱,是一個具多重意義的詞彙。
「葉子戲」一詞,初見於唐代蘇鶚《同昌公主傳》:「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夜則公主以紅琉璃盤盛夜光珠,令僧祁立堂中,而光明如晝焉。」據歐陽修《歸田錄》所述[1],唐代的葉子戲其實是骰子格,是一類用骰子玩耍,類似後世陞官圖的圖版遊戲。舊日書本以卷軸記載,使用並不方便,至唐代改以折疊形式的「葉子」或「策子」(冊子)代替,而骰子格的賞例亦印在葉子上以供檢閱,故稱為葉子格。宋代程大昌亦將葉子解作冊子[2]。
宋代錢易所編掌故《南部新書》,有朱全忠擲骰子玩葉子戲的故事[3]。歐陽修曾憶述自己年少時藏有葉子,後來遺失,他指當時這種葉子戲基本上已經失傳[1]。據清代高士奇記載[4],南唐李後主有妃嬪周氏著有遊戲譜《金葉子格》,儘管這種骰戲到不傳後世,但清初文人漁洋《南唐宮詞》仍有詩句曰「花底自成金葉格」。
葉子戲的起源,眾說紛云。有傳說[5]指葉子格乃唐初天文學家張遂(即一行禪師)發明,「葉子」拆字即為「二十世李」,隱喻大唐國祚。又有傳說[1]謂葉子格要到唐中葉才出現,因其發明人葉子青而得名。另有類似傳說指這個遊戲為唐末某婦人發明[6]。
明代的「葉子戲」,意思與宋代迥異。據明成化年間陸容 (1466年-1494年)《菽園雜記》記載[7],當時昆山流行一種牌戲,所用牌張共三十八葉,分別為一至九錢,一至九百,一至九萬,二十至九十萬貫、百萬貫、千萬貫及萬萬貫。一萬貫或以上的牌張均繪有《水滸傳》一百單八將其中二十人的圖像,例如尊萬萬貫是宋江,千萬貫是武松等等。當時的人就稱這種牌為「葉子」,而牌戲本身就稱為「葉子戲」,現在多稱為水滸牌。
後來文獻記載的「馬弔」牌,比這種葉子多出兩張牌。清代掌故家徐珂指宋代已有馬弔遊戲[8],不過實際上,只有明、清兩代,才留下馬弔牌經,而且現存最早有關馬弔牌的文獻,是明代萬曆年間潘之恆所著的《葉子譜》及《續葉子譜》,成書時間比陸容的《菽園雜記》晚了近一世紀,所以陸容所描述的葉子,究竟是馬弔牌的原型,還是與馬弔牌同時代的近親,並不清楚。
「葉子」到了晚明,主要有兩個意思,其一是後世所謂「馬弔牌」,其二是一種牌式與馬弔相近的「酒牌」。
儘管後世馬弔牌的尺寸與現今一般中國紙牌相若,但據《葉子譜》所載,葉子乃「古貝葉之遺製」,所以它起初也許有如直尺大小,比現今的紙牌長,而且是名副其實用葉子製,不過按天啟年間黎遂球《運掌經》所載,「凡牌之用,有數適焉,大可一寸,高倍出之,厚僅盈指,紙輕小,便易挾以偕遊」,可見晚明馬弔牌已是紙製。一副明代馬弔牌共四十隻,分「十、萬、索、錢」(「十」即十萬貫,而一索即一百文錢)四門:
— 由小至大 → | |||||||||||
十 字 門 |
二 十 |
三 十 |
四 十 |
五 十 |
六 十 |
七 十 |
八 十 |
九 十 |
百 萬 |
千 萬 |
尊 萬 萬 貫 |
萬 字 門 |
一 萬 |
二 萬 |
三 萬 |
四 萬 |
五 萬 |
六 萬 |
七 萬 |
八 萬 |
尊 九 萬 貫 | ||
索 子 門 |
一 索 |
二 索 |
三 索 |
四 索 |
五 索 |
六 索 |
七 索 |
八 索 |
尊 九 索 | ||
文 錢 門 |
九 錢 |
八 錢 |
七 錢 |
六 錢 |
五 錢 |
四 錢 |
三 錢 |
二 錢 |
一 錢 |
半 文 錢 |
尊 空 沒 文 |
以上每門最大的牌均冠以「尊」字。由於文錢中間有空洞,所以取其意頭,以一文錢都沒有的空沒文為尊,亦因此文錢門各牌的大小順序與其他三門相反,與後世其他紙牌大異。千萬別稱千兵,後世又稱老千;空沒文別稱齾客,後世又稱為空湯、空湯瓶、空堂或空文;半文錢別稱枝花,後世又稱為半枝花或半齾。跟陸容所述的葉子一樣,馬弔牌的十、萬兩門亦均印有《水滸傳》人形。然而,陸容所述的「百」字門,在馬弔中稱為「索子」,而且馬弔牌的空沒文及半文錢二牌,亦為陸容敘述所無。
用馬弔牌玩的牌戲,於晚明就通稱為「葉子戲」。稱葉子戲所用牌具為「馬弔牌」,只是後人籠統的說法。有記錄的明代葉子戲,其實有馬弔、看虎與扯章(又稱扯張,有「扯三章」與「扯五章」兩種變化)三種。看虎與扯章均去掉馬弔牌的十字門,只留千萬,共用三十張牌,而類似只用三十馬弔花色的遊戲或牌具,至清代就統稱為遊湖。三種遊戲之間並無母子關係,只是後來清代人挪用了「馬弔」作牌具名,才令人誤以為看虎與扯章乃從馬弔衍生出來[9]。明人對於遊戲與牌具的分野,其實劃分得很清楚。馬弔、看虎與扯章,於明代《葉子譜》、《續葉子譜》、《運掌經》以及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牌經十三篇》與《馬弔腳例》之中,都只是遊戲的名字,牌具本身,則稱為「葉子」、「崑山牌」、「蠟牌」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稱為「馬弔」。
馬弔遊戲於明末盛行,令不少士大夫沉迷[10],清初時甚至有「明亡於馬弔」一說[11]。有些現代人以為馬弔遊戲即是古代的麻将,但根據《葉子譜》、《續葉子譜》與《馬弔腳例》,明代的葉子戲都是以大擊小的鬥牌遊戲,跟麻雀這種湊牌遊戲截然不同。
「葉子」一詞,於明代還解作酒牌,是其中一種用來行酒令的工具,牌式與馬弔牌相近,但尺寸與牌面設計則有別。現存最早的酒牌,是明萬曆年間《元明戲曲葉子》,與潘之恆的《葉子譜》屬同一年代。按《葉子譜》所述,「葉子始於崑山,初用《水滸傳》中名色為角扺戲耳,後為馬掉……錢數賤九而貴空殊,倒置有味」,然而「至酒牌出而古意逾失,用之逾淺。禪爵花妓,既已不倫,甚至淫媟欲嘔,徒敗人興」,似是先有鬥牌用的葉子,才有行酒令用的葉子。縱使酒牌稱為「葉子」,但行酒令並不稱為「葉子戲」。
清代「葉子戲」一詞的用法較為多變。有些作家為了引述古人,提及「葉子戲」時,所用的為他們所知的前朝解釋,例如汪師韓《談書錄》說「紙牌之戲,前人以為起自唐之葉子格、宋之鶴格、小葉子格,然葉格戲似兼用骰子,蓋與今之馬吊、遊湖異矣」[9],引用的就是唐代的解釋,而高士奇《天祿識餘》指「葉子,如今之紙牌、酒令」,所引的大致上是明代的解釋(不過他誤以為唐代葉子格戲即紙牌戲與酒令[4])。也有人狹義地將葉子戲解釋為馬弔遊戲本身,例如《分甘餘話》[12]及《蜀碧》[13]均如此。亦有人將「葉子格戲」視為紙牌遊戲的泛稱,例如李斗《揚州畫舫錄》的十湖[14]。
唐代葉子格失傳已久,好些清代作家都誤以為唐代葉格即紙牌。前述高士奇《天祿識餘》與趙翼《陔餘叢考.葉子戲》[15]即為其中兩例。
近代研究者袁克文,撰有《雀谱》、《叶子新书》、《沿革表》、《角戏志》、《鴛鴦局圖經》,曾說:「得明代叶子一局,从而略窥古法,复搜集天津、丹徒、临沂、歙县诸地之叶子,附以雀牌,作《沿革表》,纪其嬗变,作《角戏志》,疏其法例,合为一编,命曰《叶子新书》。戏虽无益,亦一代之文物也。」[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