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腔量子電動力學(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簡稱:cavity QED 或 CQED)描述了被微腔中的光場與其它粒子(例如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對强作用腔量子电动力学所作出的研究,為量子邏輯提供了的一種實現途徑,這就是建造量子计算机的原理之一。
在光學腔内單個雙態原子的物理行为,可以用傑恩斯-卡明斯模型来做数学描述,原子與光子會共同進行真空拉比振荡,以方程式表達為
其中,
如果腔場與原子跃迁發生共振,經過一個半週期的振荡,腔場從開始沒有光子的量子態,由於相干性地與原子交互作用,變為零光子與單光子的疊加態,如同以下方程所示
並且,再度重複這機制,就可交換回原本狀態。這可被利用成為單光子源,或成為原子或囚禁离子量子计算机與光量子通信之間的接口。
相互作用的持續時間如果不同,則會在原子與腔場間製成不同程度的纠缠 。比方說,,一個初始態為的四分之一週期的共振,會製成最大纠缠态。理論而言,這可以用來製作量子计算机。
被受困在微腔中的電磁場模式會因腔的邊界制約而被增強或抑制。微腔對電磁場模式的改變與对真空的改變是相似的,這有點類似高質量天體(黑洞、中子星等)對時空的改變。 當原子处于受控微腔的真空場內,其自发辐射是可控的。原子最外層電子的跃迁(高能到低能)是造成原子發射出一個光子的原因。受激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以很高的频率振荡并輻射電磁波。如果把激發態原子放置于腔場中,光子可能無法存在與腔場中而導致原子長時間處於激發態。原子最外層電子的輻射會因腔場的不同而改變。
雖然早在1916年,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提出了原子自發輻射的概念,但他並不知道造成自發輻射的原因。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輻射是一種原子的固有屬性(諸如質量,自旋,電荷等),是無法被改變的。隨著人們對量子點動力學的發展,對真空認識的逐漸加深,這種輻射被看做真空對原子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非孤立原子的自發行為。
1946年,Purcell發現: 在一定条件下,腔內原子的自发辐射率與處於自由空间中原子的自发辐射並不相同。[1]
1960年,Drexhage观察到:腔場會導致自发辐射的改变。[2]
1963年,傑恩斯和卡明斯建立了傑恩斯-卡明斯模型,用於描述光與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3]
實現 CQED 的關鍵是取得高品质腔。早期為了獲取高品質腔,人們利用了高品质石英微球中的所谓回音壁模型 [4][5][6][7][8],使得腔的損耗與體積被大大降低了。法国ENS的Haroche小组更是獲得了品质因数為10^11的腔場。[9]
20世纪90年代,利用冷原子激素和光子廣電測試激素,當原子的傑恩斯-卡明斯模型得到了很好的实验检验。 [10]
1992年以后,原子,光子耦合構與微損耗腔場共同組成了一個糾纏系統。—— 目前少有的實驗室下可以觀察到的單粒子行為的系統之一。
基於塞尔日·阿罗什與戴维·瓦恩兰對量子系統控制做出的貢獻,2012年物理學諾貝爾獎被頒布給了這兩位科學家。
法國物理學家阿罗什建立了物理學的新领域,腔量子電動力學,其通過光學腔或微波腔來控制原子屬性,阿罗什專注於微波實驗,將微波技術反過來使用,即使用腔量子電動力學來控制單獨光子的物理性質。
在一系列突破性的实验中,阿罗什利用腔量子電動力學,實現了許多著名實驗,例如薛定谔猫实验[11],量子測量[12],量子計算[13][14],量子態製備[15],量子通信[16]等。在這些實驗哩,量子系統是處於兩個不同的量子態所組成的疊加態,直到接受量子測量為止。这種的状态极其脆弱,人們正在利用該技術來發展量子计算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