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中學、小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284385°N 114.13888°E 聖保羅書院(英語:St. Paul's College)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男子學校,亦是在香港本地創立並至今仍然辦學的所有英文學校中,歷史屬於最悠久的。[1]。分別於1876年及復辦英文中學課程後的1919年成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22所成員學校之一,故被坊間稱為香港教會主辦的22間「傳統名校」之一[2][3]。該校設有小學部及中學部,俱只收男生[4]。2002年聖保羅書院轉為直資學校。目前中學部校舍位於中西區西半山般咸道69號及西營盤薄扶林道之間,小學部則已遷離西區,並於2013年落戶港島南區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的全新校舍。
聖保羅書院 St. Paul's College | |
---|---|
地址 | 中學部: 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半山般咸道69號 小學部: 香港香港島南區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 |
类型 | 直資學校 主要教學語言為英語 |
宗教背景 | 基督教 |
隶属 | 聖公會 |
创办日期 | 1851年 |
学区 | 中西區(中學部) 南區(小學部) |
学校编号 | +852 2546 2241(中學部) +852 3710 1777(小學部) |
校監 | 龐元燊 |
校長 | 源迪恩先生(中學部) |
助理副校長 | Amanda Ng女士(中學部),作有《蘇東坡感想》一詩:「古人逍遙遊人生,我們摸黑需小心。現實與理想遊走,瀟灑但本信前行。」 麥志豪先生(小學部) |
职员人数 | 中、小學部合計約1800人 |
年级 | 小一至小六、中一至中六 |
学生人数 | 約1,200人(中學部) 約600人(小學部) |
語言 | 英文 |
校园面积 | 約6,060平方米 |
校訓 | 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 拉丁語:Timor Domini Principium Sapientiae 英語: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ing of wisdom |
校刊 | 《弘道》(Wayfarer) |
校报 | 《文苑》(Scope) |
中一學位競爭情況 | 約十六人爭一學額(2018-2019年資料) |
学校网址 | www www |
在香港本地創立並至今仍然辦學的所有英文學校中,聖保羅書院的歷史是最悠久的。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正式成立;另有文獻顯示,早於1841年,創辦人史丹頓牧師已開始在英國籌集款項,打算創立聖保羅書院。起初,該校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聖保羅書院創校規模雖小,但該校秉持辦學理念,不怕與殖民政府意見相左,堅持其治學風格[5],故該校得以於1840至1880年間成為現代中國思想的搖籃,眾多著名中外知識分子曾任教、就讀及寓居於書院,包括王韜、佐麻須、傅蘭雅、伍廷芳、楊衢雲、等等。
學校校訓為「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聖經《箴言》一章七節及九章十節;拉丁文翻譯為「Timor Domini Principium Sapientiae」,可見於早期的畢業證書);一般認為,英籍的創辦人及校長特別採用中文校訓,旨在凸顯這所華人英語學校作中西橋樑的角色。
而學校的舊校訓為「恭敬天主,愛人如己」。
辦學宗旨如下:
聖保羅書院的校董會於香港擁有特殊法律地位;一般學校的校董會乃根據香港《教育條例》來運作,但聖保羅書院的校董會早在《教育條例》訂立前已經成立,故按照當時香港法律所要求,根據香港立法局(現稱立法會)在1962年制定的《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香港法例第1102章)及其附例運作,是香港少數的法定組織學校。
《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言明該校宗旨:「秉承英國聖公會所宣認並現由中華聖公會(按:今香港聖公會)所繼續的具改革特色和傳揚福音精神的基督教宗旨,向華人青少年提供以英語進行的現代通才教育」。
聖保羅書院校徽由扇貝、牧杖、鑰匙、打開的書、皇冠、十架及校訓組成。前校長夏永豪曾於校刊《弘道》撰文闡釋校徽各部份之含意,並由中文科老師盧廣鋒撮譯:
- 校徽與香港聖公會徽章圖案相似,表示聖保羅書院是香港聖公會開辦的學校,並且一開始就和教區與會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 「扇貝」是朝聖者的標誌。像古代的朝聖者,聖保羅的學生是積極的行動者。離開學校後,他們一方面在所到之處傳播新的思想和處事方式;一方面在生命的歷程上令自己和他人的屬靈生命更豐盛、更深切。
- 「牧杖」是牧師給予他人關懷和引領的象徵。這種關懷包含用實際行動表示關心一個人身體上、社交上、心理上和靈性上的健全發展。對別人表示這種關懷應成為聖保羅學生的做人目標。
- 「鑰匙」代表天國之鑰。所有基督徒都可以為任何人開啟天國之門。
- 「打開的書」令人想起聖經,聖經是打開給所有人去讀的。打開的書也提供知識,而獲取知識正是上學的目的。
- 「皇冠」是東方的皇冠。朝見聖嬰的東方三博士都是王者,舊說他們來自波斯或阿拉伯,但也許來自更遠的亞洲。這也是生命之冠,上帝應許給予愛祂的人。皇冠又和基督的王者身份有關,對邪惡之戰,最後勝利必然屬於基督。
- 「十架」象徵自我犧牲。十架提醒我們神愛世人,基督繼續活著並戰勝一切。十架是基督徒的標誌。
- 「校訓」「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來自聖經《箴言》一章七節及九章十節。上學大部份時間用在求取知識,校訓提醒不要忘掉求知識的最重要目的。校訓使用中文別有深意。創校時辦學的對象是中國學生,而融合東西文化並培養雙語人才一直成為本校的優良傳統。
- 聖保羅書院校徽是學校的目標與傳統的寫照。
舊版校歌題為'The Old St. Paul's College',創作年份已不可考。據《聖保羅書院120週年(1851-1971)特刊》內所載樂譜所示,作曲者為John Peel,填詞者不可考。全曲共分四節。
Do you know of St. Paul's College in Hongkong?
The School to which we all are proud to belong.
If you know of the school, you'll join in our song.
To honour our dear Old College.
For the boys of the school means to win great fame;
At sports or at books, it'll be just the same.
We're going to be first, to win a great name.
For the sake of our dear Old College.
On the football field; have you seen us play?
At Stonecutter's Island, we're swimming away.
The Championship won, on school Sport's Day
To uphold the good name of our College.
For the boys of the school means to win great fame;
At sports or at books, it'll be just the same.
We will send from these walls, a noble band:
Who will work for the good of their Country.
現時校歌St. Paul's College S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1970年代的音樂老師吳東牧師(Rev. Moses Wu)作曲,C.F.Miles填詞。校歌主要在學校重要活動時頌唱,例如開學及畢業典禮、陸運會、水運會等。在畢業典禮上全體齊唱校歌時多由學校管弦樂團伴奏。另外在校慶週年音樂會,同學會合唱團傳統上亦會於表演後與全體觀眾合唱校歌。
Once again we here foregather,
pledge obedience to this rule:
That we ever will be faithful
to the teachings of our School.
Justice, Honour, Truth and Virtue
shall the watchwords be for all.
We thy sons who learnt these precepts
in the College of St. Paul,
Brothers here we stand together
all for each and each for all.
Down the years we will be faithful
to the College of St. Paul.
另外,在重要場合亦會齊唱 校詩(College Hym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校詩的歌詞與香港聖公會屬校相同,沿用《學校根基歌》(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曲詞,由G.T. Denham 作曲,Sebastian W. Meyer 於1908年作英文歌詞。全曲共分四節另加尾聲。
雖然歌詞相同,但即使同屬聖公會,各學校所採用的《學校根基歌》曲調均不盡相同;聖保羅書院採用之校詩曲調與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聖公會鄧肇堅中學等校相同。
通識科前主任、助理副校長Amanda Ng女士,不但對17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理念饒有心得,也對通識考評有獨到的見解。不得不提的是,她在文學方面也極有成就。她有《蘇東坡感想》一詩:「古人逍遙遊人生,我們摸黑需小心。現實與理想遊走,瀟灑但本信前行。」 有學生十分欣賞Amanda的文筆。為了令詩歌更廣為人知,他把內容翻譯作英文: Ancient people happy life.
When we touch the dark, we high five.
We walk between the land and sky.
Humbly, we stay alive.
因此也有同學向校方倡議,要求以Ancient People is Happy 為歌名,創作新校歌。
學生習慣在校歌尾二一句(即“Down the years we will be faithful”)後及完曲時兩度拍手。據悉源於1980年代的直屬小學,後才傳到中學。
已退休的前英文老師賴偉恩(Mr. W.F. Ryan)調查過,説是1986年有唱校歌的人忘記歌詞,代之以拍手,同學仿效而成習慣,惟他2001年才入職,部分人因而認為不可信。曾為吳東牧師學生、2013年退休的前音樂主任符潤光一直反對。及至2006年,時任校長甘納德以舊生會要求而禁止,辯稱此非學校傳統。
前校長甘納德上任之初,不反對拍手,因拍手是學生愛校表現,又稱限制拍手是舊生會特別要求。他曾示一本《聖保羅歷史》 —— 1900年代起編寫 —— 翻到「校歌」一頁,説樂譜「無拍手標記」,故不應「違反」。2006到2011年間,不准拍手的場合限於運動會、畢業禮等。
2011年7月8日的期末早會(End-of-term assembly),當學生唱到校歌尾聲,甘納德突然容許學生拍手(“I'd not mind if you clap your hands”),又稱僅此一次,下不為例,惟2011年9月1日的開學禮,他再容許校歌尾聲拍手。時至今日,已接替甘納德七年的校長源迪恩(Dr. Dennis Yuen)都沒限制拍手。直至2022-2023學年,學生仍可於早會及運動會等場合的校歌尾聲拍手[8]。
任次 | 英文姓名 | 中文姓名 | 肖像 | 任期 | 備註 |
---|---|---|---|---|---|
中學部 Secondary Section | |||||
1. | Rev.Vincent John Stanton (Founder) | 史丹頓牧師(創辦人) | 1849-1850 | 史丹頓牧師為聖保羅書院創辦人,並為香港首任殖民地牧師。他招聘了佐麻須為第一位首席教師(Headmaster)。 | |
2. | Bishop George Smith (Warden) | 施美夫主教 | 1851-1864 | 其夫人Lady Smith為曰字樓女館,即現時拔萃女書院前身的創辦人。 | |
3. | Bishop Charles Richard Alford (Warden) | 柯爾福主教 | 1867-1872 | ||
4. | Bishop John Shaw Burdon (Warden) | 包爾騰主教 | 1874-1897 | ||
5. | Bishop Joseph Charles Hoare (Warden) | 霍約瑟主教 | 1898-1906 | 霍主教與四名學生在屯門青山一帶傳道遭逢浩劫,船隻於突如其來的風暴中沉沒,五人不幸命喪怒海。此事件之紀念碑石至今仍置於會督府內。 | |
6. | Bishop Gerald Heath Lander (Warden) | 倫義華主教 | 1906-1909 | ||
7. | Rev. Arthur Dudley Stewart (Principal) | 史超域牧師 | 1909-1933 | 史超域牧師的胞妹嘉芙蓮(Kathleen Stewart)在堅道創立聖保羅女書院(St. Paul's Girl's College),即今聖保羅男女中學前身。 | |
8. | Col. Evan George Stewart, DSO, OBE, ED (Principal) | 史伊尹上校 | 1933-1958 | 般咸道中學部校舍的史超域樓(Stewart Building)是紀念史超域校長以及其胞弟史伊尹上校而命名。他曾參與香港保衛戰,重光後獲封為上校。 | |
9. | Rev. Geoffrey Lowrey Speak, OBE (Principal) | 史璧琦牧師 | 1958-1967 | 受港府委託,辭職後擔任英童中學(今稱「港島中學」,Island School)首位校長。 | |
代校長 | Mr. R.G. Wells (Acting Principal) | 韋爾思先生(代校長) | 1967-1968 | 六七暴動時期,曾德成在學校內派發共產主義及反港英政府傳單,時任代校長韋爾思報警,曾德成於9月28日在學校被拘捕,其後因為煽動罪名被判監禁兩年。 | |
10. | Mr. Timothy W.H. Ha, MBE, JP (Principal) | 夏永豪,MBE,JP | 1968-2006 | 首位華人校長,夏永豪擔任校長38年,是該校任期最長的校長。夏永豪校長任內為不少教育議題發聲,曾為立法局委任議員,任內提倡學校轉行直資。 | |
11. | Dr. John Richard Kennard (Principal) | 甘納德博士 | 2006-2014 | 在任八年半,甘納德校長致力於促進海外的交流,除大力推動環球教室計劃外,亦出任國際男校聯盟亞洲區副主席。離任後轉任波蘭華沙英童學校校長。 | |
12. | Mr. Dennis D.Y. Yuen (Principal) | 源迪恩先生 | 2014- | 於2014-2015年度獲委任為署理校長。於2015年9月1日起以署任形式獲委任為校長(Principal of the College on an acting basis) | |
| |||||
1. | Rev. Chiu Lin Chun (Headmaster) | 招練俊牧師 | 1960-1970 | 小學部首位校長 | |
2. | Mr. Leung Chung Por , MH (Headmaster) | 梁松波先生 MH | 1970-2001 | ||
3. | Mrs. Yvonne Chan Chin Mo Chun (Headmistress) | 陳陳慕珍女士 | 2001-2016 | 小學部首位女校長 | |
4. | Mr. Mak Chi Ho, Michael (Headmaster) | 麥志豪先生 | 2016- | 麥志豪於1990年代加入聖保羅書院中學部擔任生物科老師,其後擔任中學部副校長。 |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聖保羅書院的校舍位於中環鐵崗(即今己連拿利,門牌地址為下亞厘畢道1號),即現時香港聖公會會督府所在地。當年聖公會主教會兼任書院校監一職,因此部份校舍乃主教之住所。現時該處外牆仍留有當年所刻的聖保羅書院校名及舊校訓「恭敬天主,愛人如己」。另於隔鄰的港中醫院地面置有創辦人史丹頓牧師紀念碑。
二次大戰時,聖保羅書院己連拿利校舍遭嚴重破壞,戰後又被聖公會安排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成為聖保羅男女中學。其後,聖保羅書院於1950年復校,以位於般咸道的原香港大學聖約翰舍堂(St. John's College)、飛利女校前校舍的舊建築物為校舍,並逐步建設新校舍。
2009年,聖公會宣佈斥資8億元保育中環建築群,當中下列四幢與聖保羅書院有深厚淵源的歷史建築將予以保留及復修:[15][16]
現時使用中的課室、禮堂(「莫幹生紀念堂」)、操場、圖書館及已拆卸的前小學部大樓於1962至1968年間分階段建成,「史超域兄弟校舍大樓」的揭幕儀式在1965年由港督戴麟趾爵士主持。這是一棟由多部分組成的建築物,八層高,設有36間課室。除此以外,主校舍亦設有1個圖書館(「伍廷芳圖書館」)、1個有蓋操場、1個室內體育館、2間化學實驗室、2間生物實驗室、2間物理實驗室、1間音樂室、1間多媒體學習中心、2間電腦室、1間地理室、1間美術室和1間小教堂。2個戶外操場則由主校舍及新校舍包圍。
小學部於1993年遷往山道新址後,原有之校舍改建為教員室、電腦室、多用途教室、美術室、音樂室,和輔導主任及訓導主任辦公室等。黃鳴謙堂原有的音樂室及美術室擴建,地下則改作乒乓球室。
黃鳴謙堂於1953年建成,以主要捐款人校友黃焯菴之父命名,為現校舍現存的最舊建築物,樓高三層,曾經用作乒乓球場(地下)、美術室(一樓)及音樂室(二樓)。聖保羅書院同學會謝雨川泳池則於1979年在黃鳴謙堂側建成。此戶外泳池長25米,水深最深為1.65米。黃鳴謙堂於2007年進行翻新工程,並於翌年竣工。翻新後的黃鳴謙堂現用作多用途空間(地下)、音樂綵排室(一樓)及學校歷史文獻檔案館暨校董會會議室(二樓)。
學校於2003年開始進行擴建工程,將前小學部大樓部分拆卸,並在該處及泳池上方興建一座新行政大樓。新建大樓內主要設施包括校務處、校長室、教員室、美術室及音樂室等。行政大樓已在2006年10月啟用,泳池亦於2007年重開。
現時,學校正進行擴建工程。中五班房已於2018年10月竣工,並由校長源迪恩舉行入伙儀式。
小學部於1993年遷至位於西環山道70號的校舍。該處早年為山道官立小學的校舍,筲箕灣官立工業中學亦曾借用作臨時校舍,山道官小在1977年停辦後由佛教慈航中學使用,慈航中學遷往大埔後於1991年曾輾轉作為樂善堂梁銶琚書院之臨時校舍,後再交由聖保羅書院小學使用。
山道校舍除18個課室外,還有禮堂、會議室、音樂室、電腦室、圖書館、多用途活動室、英語室、輔導室、救護室、視覺藝術及科學室、小教堂、操場及小食部等。
小學部於2013年搬遷後,校舍成為聖公會聖彼得小學一部份。
小學部於2013年起遷往位於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即薄扶林道交界處旁附近之新址,為一座後千禧校舍。該校舍原先由同系的聖公會聖彼得小學投得,以用作分拆上或下午校;然而,由於學生數目減少,建校用地最後改由聖保羅書院小學使用,並由原訂30班改為24班設計。
社制始於1975年,目的在於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建立群體意識。
校內設有六個社:
每個社的顏色來源自該社英文名第一個字母的相應同字頭顏色,而且每個社英文名的首個字母皆為其代碼。
每個社的社員來自不同班級,每個社都由一位老師社長(House Master/House Mistress)領導,由學生社長(House Captain)負責管理。每個社都會在學年開始及結束時召開社員大會,此外在重要比賽 (例如運動會和水運會) 前亦會召開,所有屬於該社的學生都必需出席。社員可自行購買社章並配戴於校服上。
學校經常舉辦社制比賽,大部份比賽均在體育方面,惟學術方面的社制比賽則較少有。而每年舉辦的運動會和水運會的比賽打多是以社際形式進行,甚少以班際形式進行。
大部分科目均主要使用英文教授,而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則用粵語教授,普通話課則用普通話教授。自2005-06學年起,校方試行在中二及中三級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在2008-09學年起,更增加至中二及中三級每級有兩班「普通話班」。至2011-12學年,中二級及中三級的「普通話班」更增至三班。在2012-13學年,有中二乙、中二丁、中二己、中三乙、中三丁和中三己為普通話班。[17]因公開試中國語文科設說話考核,宜以廣州話應試,故中四級以上回復粵語上課。
校方鼓勵學生報名應考由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舉辦的國際中學會考課程(IGCSE),在中五先接受公開試挑戰,老師為參與學生補課備戰。新高中學生可自行決定是否報讀應考,學校推出該課程是因為男孩子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學生踏入新高中3年後才面對公開考試或會迷失。面對中學文憑試前,學生可先來個挑戰,又可為將來負笈海外作好準備。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聖保羅書院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及文憑試「7科5**狀元」(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的學校之一。截至2024年,共有3位,其中2位會考「10A狀元」及1位文憑試「7科5**狀元」,排名全港第17。[18][19]
聖保羅書院學生會於1963年由一班中六學生創立(當中包括曾任立法會主席的曾鈺成),是香港最早成立學生會的中學。早年學生會會長由總學長兼任,或由校方委任中六級學生擔任,由1977年起每年皆以全體學生投票選舉產生。候選內閣須推出參選政綱、公開拉票及出席全體學生答問大會以爭取同學投票支持。而考慮到高年級的學生比較成熟,而對學校事務亦認識較多,因此學生投票佔的比重將按年級增加。當中,中五至中六同學的選票作兩票計,中三至中四的選票作一點五票,而中一至中二學生的選票作一票計。如只有一個候選人,在沒有對手競爭的情況下,候選人毋需經過任何選舉程序便可自動當選[26]。
在2010年之前,學生會會長候選人均為舊學制下預定於中七畢業的中六級學生。配合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新學制下的中六學生將需應付公開試。因此,自2010-2011年度起校方容許中五級學生競選學生會會長一職。
學生會辦事處(S.A. Room)位於學校二樓有蓋籃球場學長會側。
學生會每年都會舉辦為期兩星期的「學生雙週」(Students' Festival[27]),其中舉辦各種各樣的比賽及表演,甚至會有一些特別的項目,例如足球評述比賽。學生會也在其辦事處售賣午膳飯盒、「西瓜波」(紅白相間的塑膠足球)、文具、「白飯魚」(白色帆布運動鞋)、呔夾、雨傘和毽子,並在辦事處提供籃球租用服務。此外每年學期初學生會亦會舉辦由學校步行上山頂的步行籌款(Sponsored Walk)以籌募經費。
學生會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uncil)是學生會的決策機關,負責統領轄下七個分屬委員會:
負責出版校刊《弘道》和校報《文苑》的學生出版社(Student Publications Council)名義上曾由學生會統屬,但其擁有財政及行政自治權,學生會亦從不過問其運作。據2010-2011年度學生會年度報告,該社已從學生會之體制(Organisational Chart)中被剔除。
2010-2011年度學生會首度設立官方網頁(www.spc.edu.hk/s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為同學提供最新資訊,於2010年12月21日正式啟用。
學校每年均會派隊參加中學聯校科學展覽(Joint School Science Exhibition,簡稱「聯校科展」,JSSE)。該展覽係由該校舊生於在學期間創辦,聯校科展隊伍歷年來多次勇奪全場總冠軍及其他多項殊榮。
在音樂方面,學校擁有多個合唱團、管弦樂團及中樂團。學校多年來積極參與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學校音樂節多項個人及團體比賽,在前任音樂主任吳東牧師及符潤光先生的指導下,歷年來所獲獎項不計其數。2007年起,學校開展「駐校藝術家計劃」(Artist-in-Residence),邀請著名音樂家駐校數週,期間舉行音樂技巧訓練工作坊指導同學。
運動方面,聖保羅書院亦擁有各類運動校隊,包括田徑、游泳、足球、籃球、羽毛球及乒乓球等,多年來參加各項校際比賽亦屢獲殊榮,其中更有學生代表香港或中國出席國際級比賽。
學校目前擁有三個制服團體,分別為童軍,紅十字會和升旗隊。香港童軍總會港島第10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成立於1922年,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第39團 成立於1969年,而香港升旗隊總會S216分隊則成立於2022年。[28]
此外,學生會屬下亦設有各類學會,由附屬學會委員會統籌。學生可自由選擇參加任何學會,亦可在老師的指導下籌辦學會,以培養該校學生對各方面的知識和興趣。
文科聯會(Arts Union)
|
運動聯會(Sports Union)
|
康樂聯會(Recreation Union)
|
科學聯會(Science Union)
|
音樂聯會(Music Union)
|
服務聯會(Service Union)
|
自1995年起,學校推行「環球教室計劃」(Global Classroom),每年[30]於學校假期舉辦多種海外學術考察、語文、音樂或體育交流活動,鼓勵學生接觸各地不同文化開拓視野,至今足跡遍及中國大陸、台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捷克、希臘、冰島、北歐、匈牙利、塞爾維亞、南非、津巴布韋等等。
2008年起,學校在內地開展社區服務計劃(Community Awareness Project),鼓勵學生參與義務工作服務社會及幫助弱勢社群,至今此計劃曾在哈爾濱及洛陽等地推行。
學校傳統上每五年舉辦一次大型校慶紀念活動(例如在2001年慶祝150週年校慶)。活動包括開放日及展覽、嘉年華會、音樂會、同學會聚餐等等,通常在校慶年的十月至十二月期間舉行。學校預計於2021年下半年慶祝170週年校慶。
校刊《弘道》及校報《文苑》皆由學生出版社(Student Publications Council)負責編輯工作,校刊及校報每年各出版一次。學生出版社名義上為學生會的從屬機構,惟其編採、財政等各方面皆獨立於後者。
《弘道》及《文苑》皆曾在香港的學校刊物公開比賽中獲獎,例如《弘道》曾於80年代贏得由《南華早報》舉辦的校刊比賽冠軍。
《弘道》(Wayfarer)是聖保羅書院的校刊,由故校長史伊尹上校倡議於1958年首次出版。其後停刊了數年,至1963年復刊並每年出版。初期《弘道》編輯工作多由學校老師負責,其後改由學生出版社的同學負責,老師則擔任顧問。
校刊的主要內容包括校務報告、大事錄、各班級及團體照片、各學生組織報告、專題、教職員及舊生專訪、遊學團匯報、「文苑」(學生優秀文選,與同名校報並無關係)、藝廊(展示學生藝術作品)等等。
中文名稱「弘道」取中華民族先哲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自《論語·衛靈公》)之意,勉勵學生弘揚仁道,同時象徵聖保羅書院之艱巨任務;英文名稱「Wayfarer」則指徒步的旅行者,象徵排除萬難以達到理想,希望每位學生都能擁有「Wayfarer」的胸襟。
第一至四十四期內頁皆為黑白印刷,直至第四十五期(2006-2007,155周年校慶號)才開始內頁彩色印刷。新一期《弘道》每年於畢業典禮當日(約在12月)正式出版。
2011-2012年度,學生出版社出版第五十期金禧號(同時為160周年校慶號)。
校報中文版《文苑》及英文版Scope每年出版一次,頁數大約為十六頁,同期刊行,由學生出版社負責編輯。
《Paulines'》為聖保羅書院學生會之會訊,曾於該會1963年創會時發行,後來停刊。直到2009-10學年,當屆學生會從創會校友曾鈺成的訪問中得知當年曾出版《Paulines'》後,方透過學生出版社副刊。當時學生會未為《Paulines'》定訂中文名稱,但因相信同學會更樂於翻閱,故此以全中文內容發行,內容一般介紹學生會的活動和展望等。
《Paulines'》復刊起改為全彩印刷,第一期以「A5三摺式單張」形式印行, 並於2010年1月出版,派發予全校學生。而第二期就於2010年4月出版,並改以A5八頁雜誌式印刷。雖然會訊《Paulines'》由學生會獨立刊行,但由於2009-2010年度的學生出版社社長身兼學生會內閣成員,故此重刊後的首兩期委託學生出版社編撰與出版。
至2010-11學年,新上任的學生會內閣並未有出版《Paulines'》,再度停刊。不過,2011-12學年的內閣又重新出版《Paulines'》,並將中文名稱定為《保羅連綫》。2011-12之《Paulines' 保羅連綫》採用A5八頁雜誌式彩色印刷,內容除學生會動向外,亦有人物專訪、校史專欄、學校動態等內容。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於1920年代成立,成立早期的功用並不顯著,而且沒有正式名稱。據文獻所載,1930年百多名校友曾與校方在西環某茶樓聚會商議成立「Old Pauline Union」,其後同學會在廣州及上海等地亦成立了支部以聯絡校友。在香港淪陷期間,部份暫居澳門之校友亦有舉行聚會。及至1950年復校成功,同學會名稱正式定為「聖保羅書院同學會」(St. Paul's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SPCAA)。隨著年代發展,同學會的角色亦有所改變,除了擔當校友之間連繫的重任外,同學會亦不斷維持與學校的聯繫,在聖保羅書院校董會內有4名校友代表,共同商議學校事務。
同學會多年來積極支持母校的建設,曾多次發起捐款運動。戰後復校運動曾得眾多校友各方奔走支持。鐵崗舊校舍的伍廷芳堂及聖保羅堂、般咸道校舍的黃鳴謙堂、莫幹生紀念堂(即學校禮堂)、圖書館、謝雨川游泳池、學校禮堂空調工程等等皆獲校友大力捐款支持。另外1950年代及2000年代的新校舍拓展工程分別由校友中的著名建築師(司徒惠、劉秀成等)協助設計及提供專業意見。
同學會及眾多校友亦有捐款為學校設立多個獎學金及獎項,以獎勵學術成績或其他方面有優異表現的同學,另外,同學會在150周年校慶出版《From Devotion to Plurality: A full history of St. Paul's College 1851-2001》一書,以整理及闡述學校150年來的發展歷程。
自2005年開始,同學會為預科同學(新學制實施後改為提供予中五學生)舉辦師友計劃(SPC-SPCAA Mentorship Scheme),安排城中名人校友與同學組成小組,參與不同活動,以擴闊同學之社會視野,並增進不同年代畢業的聖保羅同學校友的聯繫。
聖保羅書院家長教師會(St. Paul's College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簡稱PTA)於1994年成立,宗旨為促進學校及學生家庭的關係。曾經舉辦的活動包括書展、講座及參觀報社等,而且每年家長方面都會派出代表隊參加學校舉辦的週年陸運會接力賽。家長教師會每年舉辦一次週年大會,以選出該年度的主席和幹事。
現任家教會主席是 楊文達先生(Mr. Philip Yeung), 他同是聖保羅書院的舊生.
聖保羅書院基金會(St. Paul's College Foundation Ltd.)於2008年成立,旨在為學校在政府資助及學費以外籌募款項,以支持多項為學生提供一流學習環境的計劃。基金會支持的項目包括學生獎學金、推動校園電子化學習、在黃鳴謙堂設立學校歷史文獻檔案館等等。此外,基金會亦在小學部遷往薄扶林新址的經費籌募運動上擔當重要角色。
截至2023年(第38屆),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共出產1名香港傑出學生。[31] [32]
香港傑出學生名單:
近年聖保羅積極與世界各地的學校建立聯繫;上一任校長甘納德博士就任時表示,希望將聖保羅書院國際化,變為「亞洲、國際知名的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承諾與學生、教師和家長加強溝通,緊密合作,為學生安排各式交流機會,並推動資訊科技發展。
此外,聖保羅書院是國際男校聯盟會員學校之一。國際男校聯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nternational Boys' Schools Coalition)是一家非牟利聯盟,成員來自世界各地的男校,例如英國溫莎的伊頓公學等,國際男校聯盟致力於男孩的教育及發展,並促進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之專業發展,以及有關院校的進步。
聖保羅書院的聯繫學校如下:
聖保羅書院為英國聖公會在香港建立的學府,與不少其他學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聖保羅書院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學府之一,創校一百七十多年來培育出不少人才。早年畢業的舊生統稱校友伍廷芳、王寵惠、余兆麒、鍾士元為「聖保羅四博士」,謝雨川、何家鎏、黃焯菴則合稱「聖保羅三王」。
其餘傑出校友可見於以下列表:聖保羅書院校友列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