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教[1]梵語जैनधर्म Jainadharma坦米爾語சமணம் Samaṇam;英語: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2]。開創者為伐達摩那(又稱摩訶毘羅Mahāvīra,意為大雄。前599年—前527年),創立者是喬達摩·斯瓦米(Gautama Swami, 伐達摩那的首席弟子)。伐達摩那一般被認為是出現於印度的沙門思潮中的「六師外道」之一・尼犍教的領導者尼乾陀若提子。[2]伐達摩那繼承了尼乾派傳統並開創了耆那教,制定了正知正見正行為核心的教義,稍後興起的佛教在理念發展上亦受其影響甚深[3]。印度近代民運人士甘地亦借鑑耆那教的許多理念,如在不合作運動中倡導非暴力的宗旨等。

Thumb
耆那教旗帜。
Thumb
所有耆那教分支在1975年一致認可的標誌。

目前耆那教在全球約有四至五百萬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西部及南部各邦。該教盛行的兩個派系為天衣派白衣派英语Śvētāmbara,兩派在修行時是否穿著服飾、關於廟宇風格及女性信奉者的戒律上持有不同的觀點[4]

名稱

佛經中,稱呼這個教派為尼乾尼犍,是離開束縛之意[5][6]。將這個教派的信徒稱為尼乾子,又稱他們為裸形外道裸體外道

歷史沿革

Thumb
左為第一代祖師爾夏巴德瓦英语Rishabha右為第二十四代祖師伐達摩那
Thumb
位於印度西部拉賈斯坦邦拉那克普(Ranakpura)的耆那教廟

耆那教創始人伐達摩那诞生于西元前599年的Caitra英语Caitra月上弦月第13天(當年的3月19日,今大雄節英语Mahavir Jayanti由來),出生在今日的比哈爾邦。相傳他在三十歲出家修行,四十二歲成道開始傳道。伐達摩那自稱是第24代蒂爾丹嘉拉(Tīrthaṅkara,即祖師),他之上還有代代相傳的23代祖。他反對種姓制度,主張和平主義反暴力,還有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及不執着(不贪着,通常专对钱财,故也称不蓄财或不贪财)的五條清規,上述戒律後來在佛教中發展為相似的五戒。伐達摩那於七十二歲時去世[2],一生培育弟子多人、賢者十一人,其中不少門徒在嚴苦修道中斷食而餓死,只有印德拉菩提蘇達摩英语Sudharmaswami繼續傳道

耆那教在公元一至二世紀時有較廣傳播,如羯陵伽国迦拉衛羅王英语Kharavela被認定為耆那教的護法名王(類似佛教的阿育王),在笈多王朝時期仍活躍。一度沉寂後於七至八世紀復興,諸如戒日王朝羅濕陀羅拘陀王朝、普腊蒂哈腊王朝都有資助耆那教的記載。直至12世紀回教徒入侵後又再度衰落。

近代英國殖民時期,傳教士和報章雜誌常將耆那教時視為一個印度教佛教派系,殖民政府亦宣布僧侶裸身漫遊的行為非法。1927年,天衣派的僧侶香堤沙迦英语Shantisagar帶領其追隨者進入孟買,在受到官方打壓後開始裸身巡遊全印度,受到各地民眾及土邦國王的熱烈歡迎。香堤沙迦曾絕食抗議英國統治者在法律上對天衣派的壓迫,相關法案最終於印度獨立時廢除。

耆那宇宙觀

耆那教中不存在婆羅門教三相神,即創造神,保護神和破壞神的概念。另外,神為了降魔化身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伐達摩那認為世界是由極微構成,不由神造[7]

信仰和实践

耆那教教義中的神靈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提婆和帕拉梅斯蒂,前者壽命有限、尚未覺悟,後者成功打破了業力的枷鎖,並且已經覺悟。

伐達摩那認為:“无始以来,所有的生物(灵魂)都是在的束缚中,而业是善或恶行为的积聚。在业的影响下,灵魂习惯于在物质财富中寻找快乐,从而就有暴力的想法、行为、愤怒、怨恨、贪婪及诸如此类的罪恶在心中扎根。这些结果也导致业的进一步积聚。”並教导:“正知(samyak-jñāna)、正见(samyak-darśana)和正行(samyak-caritra)是自我解脱的真实之路。”

据耆那哲学所述,所有的祖师原本也都是人类。但是,他们通过禅定和自我实现达到了完美或觉悟的状态——他们就是耆那(jina,即勝者)。伐達摩那被後世信眾稱為大雄尊者(Mahāvīra,音譯摩訶毘羅,即偉大的英雄),也被視為最后一位祖师。耆那教尊稱教主為“佛陀”(Buddha,即覺者),佛教沿用了耆那教的稱呼,亦將釋迦牟尼稱為佛陀。[來源請求]

正行由五誓言构成[8]

  1. 非暴力(Ahimsa)——不伤害任何生物。
  2. 诚实语(Satya)——只说实话且语不伤人。
  3. 不偷窃(Asteya英语Asteya)——不拿经由不当方法、途径得到的东西。
  4. 纯洁行(Brahmacharya)——不沉溺于肉欲的快乐。
  5. 不执着(Aparigraha英语Aparigraha)——完全不粘着人、地和物,多指钱财,也有译作不贪财者。

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为生活的核心。但如果不明智于非绝对论(An-ekānta-vāda英语An-ekānta-vāda)和相对论(Syād-vāda英语Syād-vāda)哲学,这些誓言律就不可能被充分且完整的实行。出家人严格地、完全地遵守这些誓言;另一方面,在家者也可只遵守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适应的部分誓言。

关于精神进阶的问题,如同伐達摩那所预言的那样,男女在条件上是平等的[9]。放弃和解脱的魅力也同样吸引着女性为之奋斗。很多女性遵循伐達摩那指示的道路,为寻找最终的幸福放下了和世间的关系。这样,如果她们以正见理解,并忠实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则,就将为他们在此世的生命带来满足和内在的幸福,死后灵魂将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获得完全的觉悟,达到最后永恒的至福,结束所有的生死循环。

被伐達摩那吸引的人们包括了各阶层的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有男有女、有貴有賤,伐達摩那将他的信徒归为4类,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ī),男在家众(Shravaka)和女在家众(Shravīka)[10]。这个顺序就叫做Jaina Sangha。

现代影响

  • 1981年印度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印度的耆那教徒人数爲320万[11]。至1991年3月,耆那教徒成長至340多万,占當時印度8.5亿人口中的0.41%[12]。到2015年時,教眾已成長為4至500萬人[13]
  • 耆那教信眾子女的性別比例嚴重不均衡,0-6歲的孩童中1000個男童僅對應約870個女童(約115:100),在印度僅優於錫克教徒。此外耆那教男性就業率為全印最高,女性則為全印最低[15]
  • 現今活躍的耆那教社團眾多,例如耆那教友谊协会、耆那教青年大会、世界耆那教传教会等组织;在海外亦有英国耆那教兄弟会等。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