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手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97年,菲利普·卡恩發明世界上第一支照相手機,並拍下了他剛出生的女兒[1]。第一支商用相機手機,是由夏普公司在2000年11月所製造的J-SH04 11萬像素[2]。此手機使用CMOS的感光元件,因CMOS能夠比當時數碼照相機所用的CCD影像感光模組更為省電。讓手機的電池不因為加入了相機的使用而快速用盡。
2004年,相機手機的解析度在日本已經到達百萬畫素(如200萬畫素),在歐洲,30萬畫素則較為普及。此外,60%的日本手機都是照相手機。
2005年時,這個比率會升高至100%,其後,各廠商的像素競賽開始。
2010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帶動手機照相的普及,照相品質成為首選之一的功能。
當HTC推出HTC ONE後,採用HTC UltraPixel™ 旨在增大CMOS或CCD的面積,以提高進光量,各大手機開始競相模仿,影響了後來主打照相的手機,畫素競賽開始減緩,且高像素的CMOS容易產生高熱且耗電。
手機內部空間有限,有不少廠商推出外掛模組,以提升拍照功能。 大疆 Hasselblad True Zoom、Sony ILCE-QX1、OLYMPUS AIR A01、DxO One
因手機具有聯絡與通訊功能,百萬畫素的相機手機也開始在一些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面的有如加強防止犯罪行為、有利於即時的新聞報導、更有效商務使用等。負面的則產生了「偷拍行為」和隱私權的侵犯。 基於保密原則,照相手機於某些場所是被禁用(比如國防單位、機場之中),不帶有攝像頭的功能型手機,則不受此限。 智慧型手機時代後,照相手機因其攜帶與網路傳輸的便利性,大幅度的取代小型消費型數位相機。
根據網路相簿Flickr的統計資料: 蘋果公司的iPhone已成為Flicker社群中最常被使用的相機種類[5]。 手機已經成為最多人使用來照相的工具[6]。2010年代後,更開始有各類影像導演使用iPhone作為拍攝電影的主要或唯一工具,例如:中國的《三分鐘》與《一個桶》、台灣《明仔載》與《怪胎》、Netflix的《空中飛鳥》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