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獨立混成第21旅團(独立混成第21旅団,軍事簡寫21 IMB)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41年佔領印度支那後成立的摩托化步兵旅,但參加的主要作戰是在二戰的南太平洋戰場,部隊在1943年7月解散。
1941年6月26日,由日本帝國陸軍第104師所屬的第170步兵聯隊為基礎,日軍成立了獨立混成第21旅團,[1]指揮官起初是印度支那派遣軍司令官西村琢磨少將兼任,但4天後即由山縣栗花生少將接任,[2][3]部隊總編制為4,000人。[4]第21旅團的戰鬥主力是170聯隊,因此只有3個步兵營,較其它獨立混成旅在步兵營的數量要少,但是日軍配備了對應的裝甲兵、砲兵與後勤單位。使它具有可承擔攻擊作戰的戰力,而不像是其它獨立混成旅專用於防禦任務,在日軍成立的獨立混成旅中其編裝是獨一無二。[5]
第21旅團成軍後編入南方軍麾下,[6] 在1942年5月駐紮河內。隨後該旅被指示將汽車連留用在越南,[7]部隊主力則轉移至關島,後轉運至拉包爾,[2]部隊在轉運期間遭到美軍潛艦襲擊,除了損失了228人,運送170聯隊的聯隊旗也在運輸途中遭摧毀。在轉移到關島時,170聯隊的第2大隊被指示移防到威克島,包含運輸期間的損失,因此抵達南太平洋戰場的21旅總人數僅有2,500人左右。
21旅抵達拉包爾的石階在11月22日,此後被納編於第8方面軍所屬之第17軍。第8方面軍下達的任務是派遣其進駐布納-哥納等地,增援該地的日軍。由於該地無法依靠陸運,因此移防是由海軍驅逐艦運輸,由於驅逐艦無法讓重裝備登陸,因此只有170聯隊的2個營移防,其它直屬部隊仍留置在拉包爾。[7]
採用驅逐艦移防時並未遭到盟軍的強力阻礙,第21旅團的登陸點散佈於三處河口曼貝爾河、吉魯瓦河Giruwa River、庫姆斯河。在1942年12月初集結至哥納西方的納帕波(Napapo)。[8][9]
完成登陸後,山縣少將統轄了布納、吉魯瓦、巴薩布亞(Basabua)等地的部隊,包括第41步兵聯隊殘餘部隊、第18軍(不包括南海支隊)在當地的部隊,合併成為布納特遣隊。[10]布納特遣隊在12月3日投入布納-哥納戰役、科科達小徑戰役等作戰,傷亡相當慘重。至1943年1月日軍棄守吉魯瓦,撤退到庫姆斯河重建防線時,2個營的部隊僅剩270人左右。 [11]
由於170聯隊已經難以視為有效戰力,在1943年2月後以登陸艇轉運北撤至萊城、薩拉毛亞等地擔任守備任務。1943年6月撤回拉包爾,部隊奉令解編。山縣少將則被調回日本本土的中部軍擔任參謀職務。
第21旅團雖然在1943年6月解散,但其配屬的支援部隊,以及駐防威克島的1個步兵營仍具戰力,當時第2營是借給了日本海軍陸戰隊運用,編入海軍第65警備隊。
1943年6月,陸軍收回該營部隊歸建170聯隊,並結合原本21旅的部隊組成南海第3守備隊,指揮官近森重治上校。南海第3守備隊後來即在威克島持續駐防至日本戰敗。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