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鬣蜥(學名:Dipsosaurus dorsalis)是沙鬣蜥屬(Dipsosaurus)下唯一一種生物,常見于索諾蘭沙漠及莫哈韋沙漠,在加利福尼亞灣的幾個島嶼上也有分佈。
分類
沙漠鬣蜥最初是由斯賓塞·富勒頓·貝爾德及Charles Frédéric Girard於1853年所描述,並分類在環頸蜥屬中。後來艾德華·哈洛威(Edward Hallowell)於兩年後將之更名為現時的學名。[2]屬名是以希臘文的「口渴」及「蜥蜴」組成而來。種小名是來自拉丁文的「背部」,意指沙漠鬣蜥背上一排很大的鱗片。沙鬣蜥屬是單型的,即其下只有一個物種。
特徵
沙漠鬣蜥是中等身型的蜥蜴,連尾巴長41厘米。[3]牠們呈淡灰褐色至奶白色,兩側及背上有淺褐色的網紋。背部中央有一道稍大的鱗片,這些鱗片向尾巴漸大。在近腳背附近有褐色斑點,而尾巴上的則是斑紋。尾巴一般是身體長度的1.5倍。腹部淡色。於繁殖期間,雄蜥及雌蜥的兩側都會變成粉紅色。
棲息地
沙漠鬣蜥主要棲息在矮橡樹生長、乾旱、沙質及低於海拔1000米的環境。牠們也會走到岩石河床。在南部分佈地,牠們會棲息在乾旱的亞熱帶叢林及熱帶落葉林。
沙漠鬣蜥可以抵受高溫。牠們經常攀到叢林間遮蔭或避難。牠們的巢一般是以沙丘造成,有時也會利用敏狐及沙漠陸龜的巢。
食性及繁殖
沙漠鬣蜥會於初春交配,相信每年只會生一次蛋,每次生3-8隻蛋。[4]幼蜥會約於9月出生。[4]
沙漠鬣蜥主要是草食性,吃芽、果實及葉子。[4]牠們特別會受矮橡樹的黃花所吸引。[4]也有指牠們會吃昆蟲、糞便及腐屍。[4]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