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2]又名棉鸭南京鴛鴦,是一種小型的樹鴨,分布於亞洲東南亞,並延伸至昆士蘭南部和東部,在當地有時稱為白翅棉小雁。牠們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禽之一,通常棲息於具有良好水生植物的小至大型水域中。通常以配對或多對的形式出現,棲息和築巢於靠近水域的樹木上。牠們是強健的飛行者,尤其在冬季時,牠們會廣泛分散。牠們的繁殖季節通常與雨季一致。

事实速览 棉凫, 保护状况 ...
棉凫
Thumb
雄性(後)及雌性(前)棉鳧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鴨科 Anatidae
属: 棉凫属 Nettapus
种:
棉凫 N. coromandelianus
二名法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Gmelin,1789
亞種
  • N. c. coromandelianus
  • N. c. albipennis
Thumb
分佈範圍
  棉鴨 (N. c. coromandelianus)
  棉鴨 (N. c. albipennisauritus)
  厚嘴棉鴨
  綠棉鴨
关闭

分類學

棉鴨於1789年由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他修訂並擴充的卡爾·林奈Systema Naturae正式描述。他將其與鴨、天鵝和雁一起歸入鴨屬(Anas),並創造了雙名Anas coromandeliana[3] 格梅林的描述基於1783年由法國博物學家喬治-路易·勒克萊爾·德·布豐在他的《鳥類的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Oiseaux)中描述的「科羅曼德爾的矮鴨(La Sarcelle de Coromandel)」。[4] 手工著色的圖版則是分開發表的。[5] 棉鴨現時被歸入於1836年由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馮·勃蘭特引入的棉鴨屬(Nettapus)中的三個物種之一。[6][7] 這個屬名源自古希臘語nētta,意指「鴨」,而pous意指「腳」。[8] 這個屬的物種具有兩性異形,而棉鴨是唯一在非繁殖季節中雄性有明顯不同羽毛的物種。

已確認有兩個亞種[7] 指名亞種分布於印度、亞洲,向東延伸至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東部的族群被歸入1842年由約翰·古爾德首次描述的亞種albipennis,該亞種的尺寸略大。[9]

描述

Thumb
印度加爾各答的雄性棉鴨。
Thumb
印度哈里亞納邦的雌性棉鴨。
Thumb
黑腹燕鷗一起休息的雌性棉鴨。

棉鴨可算是世界上最細小的水鳥,體重僅160 g(5.6 oz),體長26 cm(10英寸)。。牠們的羽毛主要呈白色。鳥喙短而像的喙,底部較深。雄性具有深棕色的額頭和頭頂,頸基部有黑綠色的寬領。頭部和頸部兩側呈白色。背部、翼覆羽和肩羽為深棕色,具有綠色和紫色光澤。雌性則有較暗的頂冠和穿過眼部的棕色條紋。領部被斑點取代,面部有斑點,頸部有細的波紋狀條紋,與雄性不同。非繁殖期或換羽期的雄性與雌性相似,但擁有更寬的白色翼帶。雄性具有帶黑色邊緣的白色飛羽,而雌性則有深色的翼與白色次級飛羽後緣及少數內側初級飛羽。[9]

雄性棉鴨繁殖時毛色有黑綠色光澤,頭部、頸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有明顯的黑色頸圈及白色的覆尾羽。頭圓及腳短。飛行時,雄鳥雙翼呈綠色及有白帶,在大群樹鴨中亦易於確認。雌鳥較淡色,沒有黑色頸圈,只有窄小的白色覆尾羽。在非繁殖期間,雄鳥的羽毛與雌性的相似。牠們擁有紅色的虹膜和黑色的腿(繁殖期雄性為綠色)以及喙。[10][11] 後趾狹窄,且有裂片。鼻孔小且橢圓,位於喙的合縫基部附近。[12]

幼鳥具有白色的眉紋,並在黑色的頭部後方匯合。白色臉上有一條短的深色眼紋。頸背為灰色,肩部有灰棕色,並且肩羽上有兩個白色斑塊。尾部為深灰至黑色。腹面為淡黃色。[13]

Thumb
飛行中的雄性,黑色翅膀上的白色帶子很寬。上翼覆羽的綠色光澤非常獨特。
Thumb
飛行中的雌鳥,白色後緣主要局限於次要飛羽

分布與棲地

澳洲昆士蘭
Thumb
Female with dark eye-stripe, nominate population (Thailand)

此物種廣泛分布於亞洲,分布範圍延伸至澳大利亞。但在澳洲的數量則似乎在逐步下降。[1] 牠們的族群會隨著降雨和水源的變化而遷移。在夏季時,一些族群會進一步擴散(例如在阿富汗僅季節性出現)。冬季的遷移範圍也很廣,有個體曾在遠至阿拉伯、[14]和約旦[15]的地區被發現,並且經常出現在馬爾地夫和安達曼群島等地區的島嶼上。[16]棉鴨一般都不會遷徙,但在潮濕的季節會分散開來。生活在中國的棉鴨則會向南方遷徙。

牠們特別喜歡棲息於有水生植物的湖泊和池塘中,並在其中覓食。甚至在南亞的小村莊池塘中也能找到牠們的蹤跡。由於棉鴨較為溫馴,所以很多時都會生活在人類附近。在澳大利亞,牠們主要棲息於潟湖中。[17]據說牠們會在樹上棲息。[13]

行為與生態

多對鳥類可能會在單一水域附近一起覓食。冬季時會形成大型群體,在吉爾卡湖曾記錄到接近6000隻的群體。[18]此物種主要在水面上覓食。胃部分析顯示牠們以小魚小䰾屬(Puntius)鱯屬(Mystus)青鱂屬(Oryzias)、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幼蟲以及來自於番薯屬(Ipomoea)黑藻(Hydrilla)川蔓藻屬(Ruppia)等植物的物質為食。[19]牠們不會潛水或翻轉身體,並且能從水面上直接起飛,無需在水面上跑動或拍打。牠們飛行速度很快,經常低飛於水面,且敏捷得足以逃脫隼類的追捕。

繁殖

求偶行為大多未被記錄,但在交配後的展示行為中,雄性會弓起脖子,展示白色的頸羽和白色的翼斑。[17]牠們在繁殖季節(主要在雨季,印度的六月至八月,澳大利亞的一月至三月)配對,並主要在自然的樹洞中築巢,如樹幹中。雄性會協助尋找巢穴,但據認為孵蛋工作僅由雌性完成,牠們每窩產下6到12顆象牙色的蛋。[20][13]巢可能位於距地面五米高處,雛鳥會從巢中跳下,跟隨父母進入水中。[17]曾記錄到較大的蛋巢,這可能是由於種內巢寄生所致。[21]

捕食者與寄生蟲

已記錄到蟒蛇會捕食棉鴨。.[22]在孟加拉國檢查的樣本血液中發現了旋瘧原蟲[23]。已知有三種寄生性絛蟲Hymenolepis smythiH. fista[24]Retinometra fista來自該物種的宿主。[25]在昆士蘭,記錄到了一種吸蟲Cyclocoelum sp.作為寄生蟲。[26]並描述了從一隻棉小雁中發現的Paramonostomum thapari[27]

文化中的棉鴨

在英屬印度時期,牠們經常被獵人以獵槍獵殺,雖然牠們並不被認為是特別美味的食物。蛋也被收集作為食物,且在19世紀的加爾各答鳥市中大量出售。巽德班的漁民會設置20英尺高的網,並將水上的鳥群驅趕向網子,然後驚嚇牠們,讓牠們飛進網中。據觀察,受傷的個體會潛入水中,僅露出頭部或喙。[13][11]在緬甸,有記錄顯示牠們會在建築物內築巢。哈考特·巴特勒爵士曾在仰光的總督住所屋頂簷下68英尺(21米)處記錄到一個巢穴。[28] 阿蘭·奧克塔維安·休姆曾提到,在加爾各答市場中出售的遷徙鴨類數量在十年間有所減少,但棉小雁的數量並未減少。他還提到牠們的溫順性,牠們會在距離村莊洗衣工人十碼內的水域中嬉戲,儘管洗衣工人正在大聲地敲打衣物。[29]

棉小雁在僧伽羅語中被稱為mal saar或花小雁,這個名字可能是基於牠們顏色和蓮花覆蓋的池塘棲地而得來的。[30]許多本地名稱(例如lerreget-perreget[29])是擬聲詞。歐洲人在孟買附近稱牠們為「棉小雁」,因為他們注意到這種鳥有很多白色羽毛。[31]牠們會發出低沉的嘎嘎聲,有人認為這聲音像quacky duck, quacky duckfixed bayonets(在英屬印度)。塞繆爾·蒂克爾曾記錄從辛格布姆聽到一個來自柯爾人的名字,叫做Merom-derebet,merom意指山羊,而這叫聲被形容為像山羊的咩咩叫聲。[13]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