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849年,上海法租界建立,十二年后,法租界以修建皇家游船码头为由,再度扩张。此时,法租界的最南方界线延伸至方浜以北。当时,上海县城有城墙和护城河围绕。城内主要有方浜、肇家浜和薛家浜等河流提供日常居民用水。而这些河流与护城河相接,并最终汇入黄浦江。
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县城内人口也呈快速增长,城内河道逐渐被侵占。最后造成方浜、薛家浜、肇家浜和护城河的水系运转不畅。同时,城外的租界因临近黄浦江,并且位于上海县城水系的下游。于是,一到6、7月份,上海进入黄梅天,大量降水使得原先不舒畅的水系更不堪重负。城内大量降雨流入护城河,而护城河不能快速排出,结果积水溢出,灌入地势较低的法租界,对法租界的市政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874年,法租界自上海县城东北角护城河起开凿一条通往黄浦江的人工河道,以帮助疏通水系。因为这条河是人工新开凿河流,因此被称作为“新开河”[1]。
由于新开河从护城河东北角开始,而上海城墙的东北角方位原有观音阁和祭祀天妃的“丹凤楼”,英语中称之为“Joss House”(“烧香楼”),后来华人根据英文转译时,便将新开河也译作为“寺浜”[2]。所以在黄浦江边跨越新开河的桥梁也被称为新开河桥、寺浜桥或者天妃宫桥。1908年,新开河被填埋,原河道即今天新开河路。尽管河道被填埋,但这一地区仍旧以原有河道的名称命名。
新开河由于地处华界与法租界的交会地区,同时又是连接通往十六铺地区的必经地区。因此,从1880年起,这里逐渐发展成热闹的货物集散地。1910年,填浜后的空地被建成居民用房,而南北两处剩余空地被修筑成两条马路,并命名为南新开河路和北新开河路。1949年中共建政以后,由于宏观政治形势,这一地区的集贸市场逐渐衰落。2000年以后,随着古城公园的兴建,南北新开河路被合并为一条道路,即今新开河路。现在这一地区主要为城市绿化和传统住宅区为主[3],同时也是外滩风貌区的最南端[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