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社會學家和文化理論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圖亞特·麥克菲爾·霍爾(英語:Stuart McPhail Hall,1932年2月3日—2014年2月10日[1]),生於英屬牙買加金斯敦,英國文化理論家與社會學家,與理查德·霍加特及雷蒙·威廉斯為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者之一。[2] 1995年到1997年間擔任英國社會學協會(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會長。
1950年代成立《新左派評論》,1964年加入伯明罕大學的現代文化研究中心,1968年接任霍加特為中心的主任,1979年卸任。在任期間擴大文化研究領域至種族和性別,并整合了許多來自法國學者的理論。[3]
1979年離開伯明罕大學后前往開放大學任教授。[4] 1997年退休后成為榮譽教授。[5] 英國《觀察家報》稱其為“國內主要文化理論家之一”。[6] 他的妻子是凱瑟琳·霍爾。
斯圖亞特·霍爾生於牙買加的印地安家庭,家中有著印地安、非洲與英國血統。中學就讀牙買加學院(Jamaica College)。
1958年,擔任《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編輯。
1964年,至伯明翰大学任教。
主導-霸權的位置(優勢):完全接受代表社會主流的專家加置於節目的符碼(the professional code)。
協商的位置(協商解讀):專家符號的例外之處。
反對的位置(對立解讀):消費者了解專家的符碼,並且看出符碼中的破綻。
兩面意義:
理解在特定條件下,意識形態組成元素如何團聚在同一論述中。
在特定的情況裡,這些元素如何和政治主體聯結。
而霍爾之所以提出連構理論的主要目的為反駁馬克思「統治階級」的觀念,霍爾認為「意識形態」不完全是屬於特定階級,而是要去反思意識形態從幾何時開始與特定的階級相互鏈結,為何我們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