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法語:Joseph Maurice Ravel,法语发音:[ʒɔzɛf mɔʁis ʁavɛ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巴斯克人作曲家和鋼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錫布爾,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樂壇中与克勞德·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鏡》(Miroirs)和《夜之幽灵》是經典的作品;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为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覽會之畫》做的管弦乐编曲出色地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
拉威尔出生在法国比亚里茨小镇锡布尔北巴斯克,那里距西班牙边境18公里。他的父亲皮埃尔-约瑟夫·拉威尔是一位博学而成功的工程师、发明家和制造商,他有一些很成功的发明。[1]他的母亲玛丽(Marie,1840-1917)是在马德里长大的巴斯克人。
拉威尔的父母都是罗马天主教徒;玛丽也是一个思想自由的人,这项特质被莫里斯·拉威尔继承。[2]莫里斯出生三个月后,他全家搬到了巴黎,他的弟弟爱德华(Edward,1878-1960)在那里出生,爱德华后来追随父亲成为了一名工程师。[3]莫里斯与其母亲尤为亲密;她的巴斯克-西班牙血统对他的生活和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他最早的记忆中便有母亲给他唱民歌。[4]他们虽算不上家境殷实,但也生活安逸,两个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5]
莫里斯·拉威尔的父亲很喜欢带他儿子们去看工厂最新的机械装置,但他也对音乐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6]后来拉威尔回忆说:“在我整个童年时期,我对音乐很敏感。我的父亲受到的音乐教育比大多数业余爱好者要好得多,他知道如何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我的品味并激发我的热情。”[7]没有记录表明拉威尔早年接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他的传记作者罗杰·尼科尔斯认为他所受的教育多半来自他的父亲。[8]
七岁时,拉威尔开始跟随埃马纽埃尔·夏布里埃的朋友亨利·吉斯学习钢琴。五年后(1887年),他开始随莱奥·德利布的学生查尔斯-勒内(Charles-René)学习和声、对位和作曲。[9]他虽算不上神童,但也很有音乐才华。[10]查尔斯-勒内发现拉威尔有天生的对音乐的感知,“而不是像其他许多人那样,是努力的结果”。[11]已知的拉威尔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这段时期:舒曼合唱变奏曲,格里格主题变奏曲,以及一首钢琴奏鸣曲的单个乐章。[12]它们现在仅存零散的片段。[13]
1888年,拉威尔结识了年轻的钢琴家里卡多·维涅斯,他不仅成为拉威尔的终生朋友,而且成为他作品最重要的诠释者之一,也是拉威尔与西班牙音乐之间的重要纽带。[14]两人共同欣赏瓦格纳、俄罗斯音乐,以及爱伦·坡、波德莱尔和马拉梅的作品。[15]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拉威尔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指挥的俄罗斯新作品深深震撼。[16]这种音乐对拉威尔和他同时代的克劳德·德彪西产生了持久的影响。[17]
埃米尔·德科姆于1889年接任成为拉威尔的钢琴老师。同年14岁时,拉威尔在埃拉尔厅与德科姆的其他学生(包括雷纳尔多·哈恩和阿尔弗雷德·科尔托)举办音乐会[18],进行了他的首次公开演出[19]。
189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创作《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1901年创作钢琴曲《水之嬉戲》(Jeux d'eau)。
1901年-1903年三次参加罗马大奖比赛,全部无功而返。创作《F大调弦乐四重奏》。
1905年申請第四次参加羅馬大獎遭拒绝。引起巴黎的艺术界和出版界极大不满,当时的艺术家甚至平民爱乐人士站出来声援,行动导致音乐学院的改组,作曲家福莱出任院长。
1907年创作《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
1908年创作钢琴四手联弹《鹅妈妈》(Ma mère l'Oye)(后改编为管弦乐版本)。
1911年创作《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和《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1917年创作《库普兰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24年创作《茨冈》。
1928年创作《波莱罗舞曲》(Boléro)。
1932年在一次车祸中头部受到猛烈撞击,患上失语症并失去作曲能力。
1937年同意进行开颅手术。手术后昏迷,于12月28日在巴黎逝世,终年62岁。
早年的拉威尔,追求着别具一格的音乐表现,标新立异的音乐。拉威尔和德彪西有着密切的交往,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尔初期的创作中。到了后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拉威尔更倾向于明确的音乐语言,与无调性划清界限。他还从西班牙的民族音乐中取材,借以丰富自己音乐的表现力。
虽然和德彪西一样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尔的音乐整体来说与前者迥然不同。德彪西的音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诗意的想像。而拉威尔的作品节奏鲜明。他的作品恪守着古典主义传统,但乐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麗露舞曲》,全曲14分钟,但是主旋律只有一个,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通过在不同的乐器中过渡,由弱渐强,最后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达到高潮。乐曲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让人毫不感到单调沉闷,反而有一种乐曲分秒不断在变化的感觉。
拉威爾自評:“嚴格的說,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革命』,而是『演化』。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开明的(我的一部小提琴奏鸣曲里还有爵士乐章),但我從未企圖屏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作曲規則。相反,我經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我從未中止研究莫扎特!),我的音樂大部分根植于過去的傳統,在此基础上自然延伸。我不是一個擅長寫那種過激的、脱节的對位的『現代作曲家』,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風格的奴隸。也從未與任何特定的樂派結盟。我一直认为,作曲家就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落在纸面上——这和外面流行什么作曲风格没有关系。我向来觉得,好的音乐总是发自内心的。任何光靠运用技巧和动动脑筋构筑的音乐,不值得被写下来。”[20]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评价拉威尔是“瑞士钟表匠”,指出了拉威尔音乐的精密、精致的风格(另一方面,拉威尔的父亲汽车工程师、发明家Pierre-Joseph Ravel是瑞士人)。
表面上,拉威爾受到眾多樂派的影響:德彪西的印象派、來自俄國和西班牙的國民樂派、以及來自美國的爵士樂——他有一名為Blues(藍調)的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而他自己曾說,他沒有一首樂曲不受到葛利格(Edvard Grieg)的影響。
拉威爾在1928年寫道:作曲者必須同時注意個人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兩個層面。那一年,拉威爾到了美國及加拿大,以火車巡迴的方式在25個城市舉辦鋼琴獨奏會。在不情願地把爵士樂當作一種國家主義音樂的情況下,拉威爾促進了美國作曲家的覺醒:“最大的恐懼在於他們發現自己被神秘的力量催促,他們發現必須要停止自己學院教條式的欺瞞自我意識。因此這些小資產階級(布爾喬亞)作曲家開始以歐洲式的風格寫作自己的音樂”。當喬治·蓋希文遇見拉威爾時,他希望可以追隨拉威爾學習。這位法國人說了:“為什麼要當個二流的拉威爾,卻不當一個一流的蓋希文?”。
拉威爾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在許多方面表現了蓋希文的風格。在G大調的那一首中,拉威爾說莫扎特和聖桑是他材料的來源。
他先前嘗試要寫作一首協奏曲:Zazpiak Bat,但從未完成。這首樂曲的標題反映他的巴斯克血統(他母亲是西班牙巴斯克族人),意義是“The Seven Are One”,七表示七個巴斯克省,而此也常被用作巴斯克民族的象徵。現今仍留下的殘篇顯示他受巴斯克音樂的影響很大。然而拉威爾放棄了這個作品,而把裡面的旋律和節奏使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拉威爾認為他的對位法教授安得烈·佘達惹,在他作為作曲家的技巧上有很大幫助。而作為管絃編曲者,他學習了各種樂器的音色,為了要使作曲時能夠使用不同的效果。這對於他的管絃技法的幫助可以從自己的鋼琴作品和替其他作曲家編曲的作品,例如穆索斯基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