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彩雲艦上偵察機(日语:さいうんかんてい)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使用的艦載偵察機,亦為二戰時期日製艦載機中最快的機型,乃中島飛機的巔峰代表作。日本海軍內部代號為C6N,盟軍代號為Myrt。
彩雲最高速可達到650公里/小時和航程4,630公里,中島最初的研發代號N-50,是一架雙引擎、各1,000匹馬力的縱座式機體,機翼兩邊各一活塞引擎。但是2,000馬力級的譽型發動機研發成功後本設計被廢棄,改為當時常見的單引擎佈局。然而,初期該引擎輸出功率卻比預想中少(1600匹),為了達成相同目標,只好設計一種細長的低風阻機身,只比引擎直徑稍大。三位機員成縱列坐在同一座艙罩下。像中島早期的天山艦上攻擊機型魚雷機,垂直尾翼後沿前傾以遷就航空母艦升降機的尺寸。機翼採用小面積層流翼,由此帶來的降落速過高問題由動力翼端板條和富勒襟翼來解決。還有在主翼內設置八成的整合式燃料箱,可容納1,360升燃料,加裝730升外掛燃料箱時,最大航程可以超過5,000公里。
該機首飛於1943年5月15日。最初使用離升1800馬力的譽一一型作為動力,但不僅速度方面的表現令人失望,其餘也有多項性能未達標。於是中島將原本安排在後續改良項目的儲備技術提前上馬,換裝了1990馬力的譽二一型,並在主翼設計上導入了層流翼技術,最終在機況良好且輕載的試作機上達到了639km/h的高速。雖然是艦載機,但是因為正式服役並量產的時間為1944年6月已是大戰後期,所以當時只剩少數航艦能完成更裝,所以多半作為陸基運用。該機的高速性能引證自一封有名的任務後電文:「我機身後沒有格魯曼(我ニ追イツクグラマン無シ)」。
總計生產了379架, 發動機連結四葉螺旋槳(生產時只有三葉螺旋槳的量產機),研發由中島的橫須賀海空兵工廠負責,代號C6N2彩雲、夜戰版代號C6N1-S。裝有傾斜式機砲佈局單門30mm(或雙門20mm)機砲和魚雷掛架的C6N1-B魚雷機型也同時推出。但是C6N1-B在日本航艦被摧毀殆盡後也毫無用武之地。之後美國可以直接轟炸日本本土後,戰局轉為急需夜戰機,促使中島研發C6N1-S夜戰型,移除一名機員位置以裝上20mm斜砲。C6N1-S還是受限於沒有空對空雷達而效能不彰,雖然相比其他日機擁有較快的速度,能躲過大部份的盟軍戰機追擊,但在獲得戰果之前,戰爭即告結束。
諷刺的是,雖有優秀的極速性能,C6N1卻是二戰結束前最後一架被擊落的飛機。五分鐘後,日本就投降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