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實質影響力說,中華民國法律術語,是中華民國法院對於貪污罪的定罪標準之一,它起源於最高法院於2010年對於陳水扁的龍潭購地案的判決先例。最高法院在此案中新創理論,用來取代先前習用的「法定職權說」(一般以本身固有職權內及事務官職務為考量範圍)及「非主管監督圖利罪」(一般以非屬固有職權及政務官職務為考量範圍)。
在龍潭購地案中,中華民國最高法院(99台上7078號判決)認為法定職權說與非主管監督的圖利罪無法適用於此案,認為陳水扁總統對於各級官員「具有實質上之影響力」[1]。
中華民國法律,用來規範公務員圖利罪的法條,包括刑法第131條公務員圖利罪[2],貪污治罪條例「主管監督的圖利罪」[3]、「非主管監督的圖利罪」[4]
在龍潭購地案、二次金改案中,法官以實質影響力說,判決陳水扁有罪;法院也曾以符合實質影響力說判決民進黨的陳哲男有罪。2013年在民進黨立委高志鵬國有市場土地租售審判,也以實質影響力說,將高志鵬判刑。2013年林益世索賄案中,法官認定時任行政院秘書長、立法委員兼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並未使用實質影響力,改用法定職權說,判決林益世索賄部份無罪。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林鈺雄批評實質影響說理論缺失、實務濫用[5][6][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