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範(Anomie,或譯無規範、迷亂)是社會學術語,指現代化過程中,因傳統價值和傳統社會規範遭到削弱、破壞、乃至瓦解,所導致的社會成員心理上失去價值指引、價值觀瓦解的無序狀態。在失範社會,曾有的統一信仰遭到懷疑和拋棄,而個人又尚未確立自身的信仰體系,所以社會成員會感到失落,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感。這種心理上的挫折感會產生一系列後果,比如犯罪和自殺,因而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失範並不單指個人行為,也涉及群體行為[1]。
失範的法文是anomie,源自希臘語anomos的複數形式anomia。a指否定性的「無」, nomos的含義為「法」或「規定」(norm,law)。在中世紀神學中,失範指不守法而瀆神[2]。法國哲學家讓-馬利·居約最早在學術意義上定義並使用了「失範」這一概念[3]。
最先提出「失範」(法語:L'anomie)一詞的是法國19世紀哲學家讓·馬利·居約(法語:Jean-Marie Guyau),他認為:「失範是一種有創造力的新生事物,是對僵死的觀念的一種挑戰……anomie不是一種邪惡的東西,也不是當代社會中的一種疾病,anomie是一種非常好的性質。」「失範」在居約看來,是倫理進步的標誌和道德價值的體現,是個人自治的必然後果,也是個人獲得解放後個體自由伸張的標誌[3]。
同時期的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將居約的「失範」概念引入社會學中,從而使這個概念廣為人知。在1893出版的《社會分工論》中,涂爾幹認為「失範只是暫時的規則匱乏狀態,社會習俗仍舊可以規定和協調新的社會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關係。」失範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嚴重削弱的集體意識,令人們看不到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和意義;二是強制的社會分工帶來不平等,缺乏公正的分工喪失了合法性,令人們喪失信心;三是需求不足帶來效率低下,社會的功能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連鎖反應,引起失範。涂爾幹在《自殺論》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失範是「能夠限制個體欲望的特殊規範類型的缺席狀態。」
在涂爾幹之後約半世紀,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從功能主義角度對失範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4],並將它發展為20世紀美國犯罪學三大理論之一的緊張理論。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