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華民國法定原住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魯閣族(太魯閣語:Truku),是臺灣的原住民族群,於2004年1月14日成為第12個經行政院核定的臺灣原住民族,目前人口約三萬人。是原住民族16族裡第五大族群。[2]
太魯閣族最早起源於今臺灣南投地區,與賽德克族有共同祖先。
現代人類學者認為,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擁有共同起源,可區分為泰雅亞群與賽德克亞群兩大分支。賽德克亞群可再區分為三大方言群:
太魯閣族分支自賽德克亞群中的太魯閣群。在西元16世紀前後,太魯閣族人由南投,翻越中央山脈至花蓮縣秀林鄉山區一帶(太魯閣地區),又因日治時期集團移住政策,遷居到大濁水溪的山麓地帶今秀林鄉一帶以及萬榮鄉、吉安鄉、卓溪鄉一帶,因為文化改變、歷史事件、族群認同等因素,成為獨立族群。
1876年,清軍強行入侵太魯閣地區,因而爆發抗清的太魯閣事件。1914年5月至8月間,日本在台最高統治機構臺灣總督府為控制臺灣花蓮一帶的原住民勢力,與當時控制太魯閣地區的太魯閣族人爆發了太魯閣戰爭,太魯閣族被臺灣總督視為重要敵人。戰爭結束後,太魯閣族被迫遷往平地居住,並進行日本化教育[3]。
在2000年前後,居住在花蓮的太魯閣族人,因為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認同,向政府要求正名為太魯閣族,在2004年通過。隨後,居住在南投一帶的族人,則爭取稱為賽德克族,在2007年通過。在法律上成為兩個不同族群。
太魯閣族的社會裡的各種祭祀活動的展開,是依靠一群親族,或假定親族所形成的團體Gaya來運作的,不論甚麼樣祭儀,均以對祖靈或神靈的感恩為主要目的,因此依據這樣的觀念,本段所要強調的太魯閣族的歲時祭儀是「Mgay Bari(感恩祭)」,如果我們追溯,全台原住民曾受漢族的壓制,及遭遇日本統治,文化上受到統治,因此,昔日的宗教觀念,各式祭典活動,已大幅的變動,有很多部落的傳統宗教觀念、各式祭典活動,不是已經消失,就是已瀕臨消失的邊緣,尤其從原居地被強迫遷徙到新的環境之後,更造成部落結構的改變,也產生變更或捨棄舊有的習慣[4][5]。
太魯閣族命名法為親子連名制,結構為「個人名+親名」,親名主要為父親,且無像是布農族氏族名或排灣族家名的姓氏概念。例如:甲男叫Yakaw、乙女叫Imi,他們的父親叫做Isaw,因此甲男全名叫做Yakaw Isaw、乙女全名叫做Imi Isaw。如果甲男有兒子叫Pisaw,而甲男之兒子全名為Pisaw Yakaw,以此類推。如果乙女有女兒叫Ipay,她的女兒的親名會掛著乙女之夫的名字(假如叫Yudaw),則乙女之女兒全名為Ipay Yudaw。
正名太魯閣族的過程,由於日本學者分類系統下的砂積語系(Sejiq)的原住民中,以「太魯閣地區」的族人傾向於以「太魯閣族」作為族群名稱。而西部地區的「德路固」(Truku)、「德克達雅」(Tgdaya)及「道澤」(Toda)群為主的族人傾向以「賽德克族」作為族群名稱。因而展開了族群內部間的衝突與對話。
而 Sejiq 賽德克,在太魯閣族的語境裡為「人」或「人類」之意,並非僅限定於殖民分類之賽德克三群框架中使用,而日常使用上 Sejiq 多使用在第三人稱即為「別人」之意。因此,太魯閣族認為使用「人類」或「別人」作為族稱,沒有族群辨識意義。
而推動正名「太魯閣族」主要的花蓮縣秀林鄉與萬榮鄉兩鄉,以民間單位「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邀請族人簽署委任書,並透過行政系統協助推行,接著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遞交將近一萬五千份的委任書,展現其追求正名之民意基礎,在正名之後,陸續開放族人登記,目前人口將近三萬人,顯現當時追求正名有其廣泛性共識。
太魯閣族一直以來持續推動自治不遺餘力,在成立太魯閣自治推動委員會後,便著手草擬《太魯閣族自治法》草案,此一自治法草案由台灣原住民族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草擬,自2005年十月至2006年四月,歷經太魯閣族自治推動委員會的學界專家與耆老的六次審議、一次公聽會、一次研討會與29次部落到都市的說明會,最後終於完成《太魯閣族自治法》草案。
括號內皆為太魯閣語名稱。
縣市 | 太魯閣族人口 | 總人口 | 比率 |
---|---|---|---|
花蓮縣 | 22,912 | 325,857 | 7.03% |
桃園市 | 2,406 | 2,252,835 | 0.1% |
新北市 | 2,138 | 4,022,450 | 0.05% |
臺北市 | 955 | 2,639,084 | 0.03% |
臺中市 | 721 | 2,816,052 | 0.02% |
高雄市 | 622 | 2,774,316 | 0.01% |
宜蘭縣 | 517 | 454,099 | 0.11% |
臺南市 | 298 | 1,879,647 | 0.01% |
新竹縣 | 256 | 564,832 | 0.04% |
基隆市 | 221 | 368,870 | 0.05% |
臺東縣 | 219 | 216,453 | 0.1% |
新竹市 | 194 | 449,251 | 0.04% |
屏東縣 | 198 | 817,803 | 0.02% |
彰化縣 | 151 | 1,271,761 | 0.01% |
苗栗縣 | 139 | 545,158 | 0.02% |
南投縣 | 123 | 493,743 | 0.02% |
雲林縣 | 112 | 680,448 | 0.01% |
嘉義縣 | 58 | 502,385 | 0.01% |
金門縣 | 56 | 140,081 | 0.04% |
嘉義市 | 28 | 267,598 | 0.01% |
連江縣 | 25 | 13,059 | 0.19% |
澎湖縣 | 20 | 105,121 | 0.01% |
總計 | 32,370 | 23,600,903 | 0.13% |
因為有相同起源的關係,太魯閣族的神話傳說大多與泰雅族相似,許多故事都是關於貪婪。
從前天下萬物都是太魯閣族人的好朋友,因此太魯閣族人不必辛勤工作,就能過著好日子。比如說:想要吃飯的時候,只要走到小米田,輕輕鬆鬆摘下一粒小米。把這一粒小米放進飯鍋裡,再生火煮飯,很快就有滿滿一鍋足夠全家人吃飽的小米飯了。可是有一天,輪到一位非常懶惰的女人煮飯,她想著:「一粒小米可以煮一餐飯,那很多小米不就可以煮很多餐飯了嗎?這樣我以後就都不用煮飯啦!」於是她把許多小米全丟進飯鍋,準備生火煮飯。等來等去就是沒有米飯的香味。懶女人好奇的打開鍋蓋,沒想到鍋子裡頭的小米全都變成麻雀一溜煙飛了出來。這些麻雀邊飛邊唱著:「懶惰的人呀!以後你們可得辛苦耕作才有小米吃了!到了收成的季節,我們還會來偷吃小米喔!」從此以後,太魯閣族人就只有辛苦的耕作與狩獵,才能換得三餐的溫飽了。
在太古創世之初,有一男一女的天神自天上降在深山的大石分成兩半,一個變成陸地的王,一個變成宮殿,這兩個天神就住在宮殿裡,並從此繁衍太魯閣族後代。
從前在山頂上有一塊又大又重的石頭穩穩的安坐在山頂上。平常很多鳥就在大石頭上面玩耍遊戲,非常快樂。有一天,有隻鳥提議說:「我們誰能推動這塊大石頭,我們就稱牠為王。」於是每隻鳥都想把大石頭推下山,可是卻沒有一隻鳥成功。就在這個時候,靜靜旁邊看的西西利鳥走了過來,想要試試看推大石頭。可是西西利鳥長的又瘦又小,有辦法推動又大又重的大石頭嗎?沒想到,西西利鳥慢慢的走到大石頭旁邊,用力一踢,一腳就把大石頭踢到山谷下。大家看了簡直不敢相信,於是便尊稱西西利鳥為鳥中之王。西西利鳥要飛上天時,對人們說:「以後你們要注意聽我的啼聲,來判斷吉凶。」從此以後,不論是決定重大事件,或者是外出狩獵、出草,太魯閣族人都要先聽西西利鳥的叫聲,來判斷吉凶。
文化傳統:
社會運動:
認同變遷:
歷史事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